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崇祯大明 >第二百五十七章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七)
    道院。

    阚玉树的住处。

    他已经再次炼出了那种白色软弹的玩意,也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来了十二个不同的物件。

    “呦,玉树大人的雕刻手艺不赖啊,这是十二生肖。”

    王冲在拿到数算题目之后,在家里没有待多长时间,就去找阚玉树了。

    自己的学识,可没有办法支撑他解出这一道数算题。

    所以找外援,就是他能做的唯一一件事情。

    “今日没有去找你的卞玉京?”

    在卞赛改名字之后,王冲就找上门让阚玉树给算了一卦,得出这个名字能够给卞赛带来好运,才放下心来。

    他本来是不相信算命的。

    可在自己熟悉的人身上,想要知道改名之后的吉凶,就立刻相信的不行。

    不过外面的算命先生他觉得不靠谱,就只能找上阚玉树来解惑了。

    “今天我找你是来救命的。”

    王冲叹息的坐在一张椅子上,别人家的男丁,都是家里的宝贝,只有他们家的男丁,是能够被随时欺负的。

    而且那个人还是自己的妹妹。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简直就是离谱,不但出门的时候,身上的零花钱没有自己的妹妹多,就是犯错之后。

    挨罚的依然是他。

    即便是他现在已经成为了将军了,依然在家里的地位不是“很高”。

    “救命?你犯了死罪?不应该啊,现在的大明那还会杀人,你是都送去工程队了吗?”

    阚玉树一边收拾着自己的院子,一边把已经做好的十二生肖放进了一个精致的木盒当中,好到的保存起来。

    要不是王冲来了的话。

    下午他就要进宫,把手中的东西送出了。

    “我犯得罪过大了。”

    苦笑着,王冲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说了一遍。

    此时他能够诉说的对象,也就只有宅在道院的阚玉树,旁人他可不放心,万一传到了自己妹妹的耳朵里。

    他只怕每一次两人见面,自己都不会有好结果。

    “你身上又不是没钱,拿自己妹妹的东西送人,亏你想的出来。”

    阚玉树眼睛一瞪,两人刚刚见面时的热情,就全部没了,那些香水要是别人的,阚玉树绝对是满不在乎。

    可谁让是王盈的呢?

    自己喜欢的女孩的闺房,那是能够随便进出的?

    即便是亲生哥哥也不行。

    “这不是看到我妹妹没用过吗,一直放着也不是事···”

    王冲刚刚解释了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就被阚玉树怒声打断。

    “那也不是你偷偷进入人家闺房,还拿走人家东西的根本原因。”

    尴尬的笑容浮现在了王冲的脸上。

    “不过你一直被自己的妹妹欺负,也不是个事情,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给你妹妹找一个婆家。”

    一开始怒气匆匆的阚玉树,忽然灵机一动,心中立刻就有了计策,只要事情做的好,自己也是有机会,娶到王家千金的。

    只是要让自己得到王家人的认可,一时半会还真的不好办。

    “给我妹妹找个婆家?”

    王冲诧异的抬头疑惑的看了阚玉树一眼。

    “这个怕是不容易,我妹妹若是要嫁人,找的必须是一个聪明人,不然谁上门提亲都是白搭。”

    第一次听到王盈嫁人是有这样的要求,不考验琴棋书画,只比谁聪明与不聪明,而这种界限则是很难把握的。

    阚玉树狐疑的看着王冲,一些家族当中,都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本章未完,请翻页)

    对于家族之中的女孩,通常都是拿出去和别人联姻。

    此时听了王冲的解释,似乎王家和别的家族,某些地方大不相同。

    “怎么判断一个人聪明?”

    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阚玉树想要接近王盈,就必须让她觉得自己聪明,不然以自己现在的身份。

    根本就无法接近。

    回到道院的时间虽然短暂,可也知道了一件事情,王盈如今也是道院的一员,而且她的护卫,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据说的王盈的数算,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

    王冲鸡贼的拿出了一张数算题,递给来了阚玉树。

    阚玉树在算计王冲,王冲也在利用阚玉树。

    只是两人的心思不同。

    王冲利用的是阚玉树的算命手段和数算。

    而阚玉树则是想要接近王盈,然后抱得美人归。

    “这是什么?”

    “数算,你难道没有学过?”

    “九章算术,周脾算经都学过,数算是最近新出来的东西?”

    “也不算是新出现的,以前没有人总结,现在则是由浅入深的被纳入了教材,也就是说,每一间学校,都有这一门学科。”

    “也对,现在不学四书五经了,总得找一门学科去填补。”

    “数算难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几个人能够学到大学的课程,所以现在测试一个人是不是聪明,就看谁能够解出更难的数算题目。”

    王冲觉得自己是不用想了。

    他努力过,到最后还是学不会,而且总觉得,数算要比四书五经还要难学。

    “这上面说的而是什么意思?还有这个符号代表着什么?符箓的画法可不是这个样子。”

    阚玉树指着手中的数算题目。

    和他学过的九章算术等等书籍,仿佛一点关系都没有。

    “不是吧,你不会数算?”

    王冲大吃一惊,他还抱着希望,看玉石能够帮他一把的,现在看来是想多了。

    “怎么不会。”

    阚玉树嘴硬道。

    他可不会在王冲面前,暴露自己不聪明的事实,学东西还不简单,只要不是四书五经,很轻松就能够做到。

    很多人都说他算命很准,其实也不过是数算的一种运用,能够通过观察到的一些消息,大致图算出一个人将会怎样。

    事实上,在建奴入关之后。

    他就觉得大明已经完了,本来是要遁入身上,一个人过完半辈子的,只是在即到底年轻,实在受不了一个人的清苦生活。

    可后来的事情,就让他大吃一惊了。

    大明迅速的开始复苏。

    而建奴别赶出关内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向大明进宫了,而这处这种事情的人,就是当今的皇上崇祯。

    所以在文渊阁中他说的那些话,其实也不算是骗人的。

    现在自己又听说了一种新的数算方法,即便不会,也是要好好的学一学的。

    而且还是为了自己喜欢的女孩。

    “学习很简单,这件事情交给我了。”

    阚玉树小心的折起手中的题目,他看的出来,上面写的字,娟秀纤细,很明显是一位女孩的字体。

    不用多想就是出自王盈之手。

    为了不让王盈把他像个笨蛋一样的看待,就算是学不会,也一定要学会。

    “好,我就知道玉树靠谱,不过这件事情,最好要快一些,最短月底可好?”

    王冲是知道自己妹妹有多聪明的,能够把王盈难住的考题,就不是一般人能够解答的了得。

    (本章未完,请翻页)

    能够宽限到月底。

    也已经是他能够做到的极限了。

    “放心,交给我,一点问题都不会有。”

    阚玉树拍着胸膛保证道。

    “那行,我还有事,就先走一步了。”

    王冲拍了拍阚玉树的肩膀,还不留恋的转身就走,京师除了家人,还有一人是需要他亲自陪伴的。

    而且现在他已经对水墨画感兴趣了。

    卞玉京的画技,让他见识了一番,什么才叫做画画,虽然和他妹妹画的话不相上下,可自己的妹妹画的画到底是缺少了一种韵味。

    “慢走,不送。”

    阚玉树挥了挥手,仔细的琢磨着,自己该从哪个地方下手。

    是进入每一个学校,跟着那些学生们学习,还是自己从图书馆借书自学成才?

    **

    翌日。

    天空阴沉的仿佛将要下雨。

    随着气温的升高,春种过后,很少有雨水滋润庄稼,让本就干涸的土地,更是干裂的出现了缝隙。

    即便是崇祯加大了水利设施的建设。

    可有的地方还是照顾不周。

    好在家中的壮劳力,还能够出门打工,赚取一些钱财,买到足够吃饱肚子的粮食。

    赈灾无处不在。

    海量的金元使用了出去,暂时缓解了冀州和雍州两地的危机。

    刚刚清理过后的衮州,由于周围的水系发达,暂时并不存在这个问题。

    不过崇祯还是觉得,该兴建的水利设施,还是要跟上,他不怕花钱,可文渊阁的李长庚怕了。

    国库了的每一枚金元,都守不住。

    只要有了,就会给花的一干二净,现在已经没有办法继续用兵了,只能等着大明财政健康了才行。

    不掌握财政,永远不知道,那么多的税收,到底哪去了。

    “还是科技不够发达啊。”

    崇祯看着面前的奏折,心烦意乱的嘟囔着。

    大明的多灾多难,从奏折之中,就能看出一二,好在现在的甘愿们办事效率挺高的,还能够勉力维持。

    在加上边市的开放,购买了不少的耕牛和战马。

    要不然,种庄稼的人都不够。

    百姓们为了能够吃饱肚子,已经不在指望田地里面的哪一点微薄的收成了,凭借着外出打工,赚到的银元,也勉强足够了。

    可市面上的粮食,从来都是短缺的。

    为了不让百姓们以后拿着银元,买不到粮食,就不得不多使用畜力耕作。

    而沿海地方的县城,也都敞开了从海中捕捞水产品,也算是另一个补充粮食不足的不得已的办法。

    崇祯仰头靠在椅子上,良久才记起,已经有好久都没有去道院看看了。

    不知道自己让一些专门种庄稼的好手,弄的那个杂交水稻,成功了没有。

    现在他需要的就是一种能够普遍种植,而且产量丰厚的农作物。

    “哎,变法的速度还是太慢了,培养的人才还是不够用,要不然一路打到南越那一带,泰国那一带,那还会为了粮食发愁。”

    崇祯心中想着。

    中原大地是物产丰厚,可要论起重量是的位置,首推泰国,接下来就是印度。

    据他看过的一些资料,那地方的粮食,随便扔在地里,一年就能够收上好几茬,根本就不愁吃喝。

    说一句天赐之地,都不为过。

    只是可怜了中原的百姓,种庄稼劳累一年还不够自己吃的,特别是在受到天灾的时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