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莫愁鸭传奇 >第15章 秦淮河畔(下)
    桃叶渡,一个诗意的地名。桃叶渡,南京古名胜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

    愁愁来到桃叶渡,一探其前尘往事。桃叶渡之得名,便是一段浪漫的呈现。传说东晋大书法家“二王”之一的王献之有个爱妾名叫“桃叶”。在她往来于秦淮河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亲自到南浦渡口去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妸娜。春风映何限,感郎独采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南浦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也就被改称为桃叶渡了。

    王献之,除了书法驰名之外,其婚姻状况和他“东床快婿”的爹王羲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简文帝第三个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因其驸马桓济参与了谋反案遂与之离婚。恢复单身的新安公主,对风流蕴藉的王献之甚是仰慕,对他笔下的草书,一笔连贯数字,气势豪迈,润秀飞舞,更是崇拜不已。集万千宠幸于一身的新安公主不甘寂寞,曾在祖母太皇太后面前表示,再嫁就嫁王献之。

    本来王献之与妻郗道茂感情甚笃,加之自己宦情淡薄,并不想借助驸马的身份加官进爵。因此,不愿离婚再与公主喜结连理。为了拒绝这一蛮横的插足,王献之找遍了各种理由,甚至后来他用艾灸足自残,以致走路一瘸一拐,说称腿脚有毛病!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无济于事,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新安公主非他不嫁!

    最后,太皇太后强力干预并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让王献之娶新安公主。王献之只得从命,在封建社会,有违皇恩,那最后的结局便是脑袋搬家。他也只得与郗道茂离婚,因为总不能让新安公主做他的小妾吧。从此,王献之的婚姻翻开了新的篇章,但并不幸福。

    到王献之41岁那年,他与公主还没有生得一儿,只有半女。为了王家血脉,在求得新安公主的同意之后,老当益壮的王献之又娶了小妾桃叶。凭王献之当时的知名度与网红度,迎娶桃叶成为一时佳话,《桃叶歌》诗传遍大江南北,成为百姓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不老谈资。

    “楫摇秦代月,枝带晋时风”的桃叶渡,遂成才子迎娶佳人之地的代名词,春风复绿秦淮岸,余音千载韵悠悠。

    ……

    一千三百年之后,桃叶渡地段,又迎来了一位重量级寓客——清朝大文学家吴敬梓。他的五律《桃叶渡》:“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道尽了物是人非,同时亦呈现了永恒不变的文学主题:才子佳人与风花雪月。

    现今的南京吴敬梓故居,坐落于青溪和秦淮河交汇处,与古桃叶渡相连,极具江南园林艺术特色。故居占地八百平方米,呈长方形,南半部分为古桃叶渡,立有"桃叶渡"大字石碑。北半部分是吴敬梓故居建筑群,洗砚池周围以太湖石点缀其间,错落有致。池后文木亭翼然而立,柱联上书吴氏的著名诗句:“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亭旁植凤尾竹,枝细叶密,青翠欲滴,生机盎然。文木亭以北为碑廊,展现吴敬梓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断之名家绘画。碑廊前,竖有一尊用花岗石雕刻的吴敬梓立像。愁愁站在这尊立像前,感觉时光仿佛在倒流……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绅世家,从小过继给长房长孙吴霖起为嗣子,因为这样他能够继承更多的遗产,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吴敬梓常常招致族人的歧视攻击和无端怨恨,童年的他就被卷进家族纠纷的各种漩涡之中。再加之年少丧母,少年吴敬梓变得郁郁寡欢,孤独乖僻。常常独自一人躲在书房里,整日阅读他所喜爱的诗词、小说和戏曲等各种书册,聊以慰藉。广泛的阅读开拓了他的眼界,增加了他的知识底蕴,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出身拔贡的嗣父吴霖起对吴

    (本章未完,请翻页)

    敬梓亦进行了系统的科举教育,在长期灌输和反复强调下,吴敬梓对四书、五经、八股文这些学问也有着比较扎实的基础。但终其一生,小试中秀才,后屡困科场,始终与举人、贡士无缘。而他的儿子们,在科场上却有胜于他。长子吴烺,诗人、善音韵、工数理。乾隆十六年南巡,迎銮诏试,赐举人,官中书舍人,后任宁武知府。次子吴蘅叔 ,癸酉举人,官普宁知县,工诗文。

    33岁那年,吴敬梓带着满身的疲惫,从安徽全椒老家迁居南京,携续弦叶氏移家秦淮河畔。此时的他已不名一文,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之穷困潦倒地步。

    其实,早年的吴敬梓生活豪纵,挥霍无度,“倾酒歌呼,穷日夜”。自从嗣父吴霖起病逝后,吴敬梓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嗣父留下的二万多两白银的巨额遗产,被族人们倚仗人多势众而瓜分殆尽,孤立无援的吴敬梓在遗产争夺战中以失败告终,分得家财寥寥,几乎净身出户。

    历经世态炎凉、科场失意、家业衰落的多重打击,吴敬梓将他的一腔孤愤,化作浩浩汤汤的文山字海,二十年磨一剑,终成一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

    《儒林外史》确立了吴敬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作品内容博大深厚,闪烁着民主进步的思想光芒。他以犀利的笔触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的顽疾及其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揭露了黑暗的封建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之累的迂腐读书人、虚伪假名士,同时也塑造了他理想中的人物形象。作品虽然假托于明代,却是当时封建社会后期一幅真实的社会生活画卷。

    当然,除了小说,吴敬梓一生中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包括《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等。可以说,吴敬梓的到来,给源远流长的秦淮文化,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里秦淮,六朝兴盛、唐宋冷落,明清之际再度繁华,文人墨客荟萃,商贾掮客云集。五湖四海,万千学子,为了一世功名;千万游子,为了个中梦想。风云际会,恋兹在兹!秦淮河畔,从来不缺少才子和佳人……

    走过桃叶渡,走出吴敬梓故居。愁愁又来到秦淮河畔来燕桥南端的李香君故居。李香君,苏州人,“秦淮八艳”之一,秣陵教坊名伎。

    在明朝末年那个业已堕落的年代,大部分朝廷大员面对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局,早已麻木不仁,醉生梦死得过且过。而此时,在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浓滴翠的绣楼画舫里,却生活着一群对明朝前途忧心忡忡的红尘女子。她们之中,以“秦淮八艳”最为知名。秦淮八艳,指的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伎,她们是风流刚烈柳如是、迷楼佳人顾横波、多才多艺马湘兰、倾国倾城陈圆圆、身世飘零寇白门、遁入空门卞玉京、貌美贤良董小宛和风流哀怨李香君。

    明崇祯十二年的秋天,年仅21岁,但已名闻四方的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官宦子弟侯方域,刚从河南商丘来到南京,便抛开即将开始的乡试,径直走进“媚香楼”。那一年,李香君正值十六岁花季,“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一个是翩翩公子,一个是二八佳人,彼此相遇,一见倾心,一段浪漫姻缘就此缔结!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夫妇二人拒绝金钱诱惑,不愿站队南明旧势力而得罪了阮大铖,侯方域被逼挥泪离开南京,从此天各一方,侯李二人短暂的爱情就这样仓促地画上了一个感伤的句号。清顺治十二年的暮春,当满树的桃花纷纷凋谢,落红遍地。李香君悄悄地合上了那把题有侯方域诗句的桃花扇,凄凄切切地收拾好行装,她要与过去诀别,独自来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看破红尘。史书有言,李香君最后不知所终。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李香君故居

    (本章未完,请翻页)

    占地面积不算大,但却是秦淮河畔唯一幸存的河厅河房式绣楼建筑。“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典型的徽派民居风格。故居座南朝北,三进两院,它背依秦淮河,临河有一个小小的私家码头,当年李香君就是从那里出入来往画舫的。门头之上挂着“媚香楼”牌匾的是一栋木质结构的两层小楼,楼上、楼下各有四、五间房,中间有一天井,内置李香君塑像一尊。在故居的大堂里,陈列着李香君的事迹介绍,布置着几把扇面和琵琶之类的展品,在房柱、墙壁上挂着一些后世文人所写的歌颂李香君的诗词和对联。二楼据说是当年李香君的居家场所,其中一间卧室,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新房,成婚后的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美好时光。如今在这里还依稀可以找到他们当年生活的印记。

    清初戏剧大家孔尚任在其名著《桃花扇》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十里秦淮:“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蝉娟。”

    同样是“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相比于李香君凄切的命运,她的命运当用凄惨来形容!柳如是,嘉兴人,正直聪颖、个性坚强。年少家贫,坠入章台,于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伎。她留下了不少颇具文采的传世诗稿如《湖上草》、《戊寅草》和《尺牍》。其中,《金明池?咏寒柳》写道: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是志趣好友,与陈更是情投意合,但陈子龙在一次抗清战斗中不幸战死。后来,许多名士向她求婚,她都看不上!最终,二十几岁的柳如是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华丽壮观的“绛云楼”,时人谓之金屋藏娇。

    当明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柳如是支持丈夫钱谦益出任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兵困南京,南明无望时,柳如是劝钱与其一起投水以殉国!钱谦益沉思不语,最后勉强走下水池试了试水,说道:“水太冷,不能下”。柳氏见状“奋身欲沉池水中”却被钱氏拦腰救起。之后,钱谦益便腼颜迎降清军并去北京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而柳氏坚留南京不去。后来钱谦益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积极代钱行贿营救之,并鼓励钱与尚在抵抗的抗清义军联系并尽全力资助他们。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是一介弱女子柳如是身上又一个美丽的标签。

    1664年钱谦益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为了保护钱家产业,刚烈的柳如是竟用缕帛结项自尽!一代才女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结束了她可歌可泣的一生。

    可以说,才色俱佳、个性鲜明是秦淮八艳们的共性;波澜起伏、命运多舛,也是她们在那个风云激荡、山河破碎年代的共同宿命,个人无法左右!

    斗转星移,古往今来。在这“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点缀着数不尽的名胜风景,汇聚着道不完轶文掌故。这里,曾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这里,又留下了多少可记可述的史实!

    十里秦淮,十里珠帘。繁华依旧,活力依旧!

    刘郎叹曰:

    秦淮河畔王谢家,起于乱世逐繁华。

    桃叶渡口画舫下,才子佳人诗酒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