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典藏华夏:跨越历史,对话古今 >第十八章:对话开启
    大唐,杜甫草堂。

    残破的茅屋在秋风的吹拂下,显得有些摇摇欲坠。

    茅屋内,杜甫至今仍在关注李白。

    自从上次分别,怀念李白便成了杜甫的日常。

    沈飞身着汉服,站在茅屋外。

    透过窗户,默默的注视着杜甫。

    “晚辈沈飞,特来拜会。”

    “进来吧。”

    杜甫淡泊的声音浮现。

    沈飞迈步,进入茅屋之内。

    “寒舍有些简陋,还请见谅。”

    杜甫给沈飞沏了一壶茶,微笑着说道。

    “无妨,晚辈拜会的是杜大人,与茅屋无关。”

    沈飞摆了摆手,不卑不亢的说道。

    “哈哈哈,现在我只是一介草民,谈何杜大人?瞧小友锦衣玉服,身材提拔,不出所料应该是官宦子弟。”

    “身上自成书香气,想来也是一位读书人。”

    杜甫笑盈盈的说道。

    “杜先生所言差矣,晚辈并非宦官子弟,与先生一样,晚辈只是一介草民罢了。”

    沈飞摇了摇头,苦笑道。

    “草民?小友莫要说笑,纵使身上的衣物并非真材实料,但,身上的才气可隐藏不了,在大唐,能读书的又岂是平民?”

    杜甫曾经身为世家子弟,一眼就看出了沈飞的不简单。

    寻常草民,不可能有这样的谈吐与气质。

    平民识不了字,更读不了书。

    “实不相瞒,晚辈来自后世。”

    “距离大唐,一千三百余年。”

    沈飞嘴角含笑,目光依旧注视着杜甫。

    原本笑意盈盈的杜甫,表情逐渐变化。

    扬起的嘴角逐渐趋于平缓,眉头开始微微抬起。

    看向沈飞的目光,也逐渐发生变化。

    “来自后世?”杜甫的眉头一皱,开口问道:“你如何证明,你来自后世?”

    “如何证明?”

    沈飞挑了挑眉,开始陈述。

    “开元十九年,你出游郇瑕。”

    “开元二十年,你出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你参加乡贡。”

    “天宝三载,你遇见了李白、高适。”

    “天元四载,你与李白天各一方。”

    “天元六载至十载,你困守长安,郁郁寡欢。”

    ……

    沈飞不紧不慢的说出完了杜甫的生平经历。

    包括尚未发生的事情,也一并说了出来。

    杜甫逐渐确定了,眼前这个少年的身份。

    其中的一些事情,除了自己,其余根本无人知晓,但是他却能够答出。

    “来自后世?那你……为何拜访杜某?”杜甫的神情在诧异过后,归于平静。

    “为探访大唐。”

    “为后世文脉。”

    “为告知与你,后世百姓,无论妇孺孩童,皆可读书。”

    “为了告知与你,后世有人尚在读你的诗。”

    “为了告知与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再是梦境,天下寒士,至少不会为衣食住行奔波。”

    “更像让你知道,后世有无数人在学你,学你的诗,学你的字,学你忧国忧民、忠君爱国。”

    “一千三百年后,先生,人尽皆知。”

    话音落下。

    杜甫愣住了。

    彼时的他名声不显。

    能够名扬大唐,对他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荣耀。

    眼前这个人,却说,后世有人学他。

    而且是人尽皆知。

    除此之外。

    在他的口中,后世人人皆有书读。

    无论妇孺孩童,都能读书?

    “所言……当真?”

    杜甫咽了咽口水,眼神有些不敢置信。

    “千真万确。”沈飞颔首。

    “好,好,好!”杜甫仰天长笑,接连叫好。

    他曾许下豪言壮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一句诗。

    在他生的时候未曾见证,但是在一千三百年后,却实现了。

    ……

    “离谱,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丝毫没感觉到,当今能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兄弟,先搞清楚意思,杜甫那时候茅屋残破不堪,进而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节奏感很好,希望继续稳定下去。”

    “目前来看,水平几乎是一流的,但是内容却很平淡,或许是因为杜甫的生平经历的问题。”

    “好家伙,杜甫的生平还平淡啊?”

    “看节目,别吵吵,目前来看杜甫还没有正式发问。”

    ……

    “既然你说你来自一千年后,为了探访大唐盛世,华夏文脉。”

    “但,这文脉与我何关!?”

    “论名声与诗作,李太白皆胜过我,何不去找他,反而来找杜某?”

    杜甫对于沈飞的理由,颇为不解。

    按他所言。

    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访大唐盛世,探访华夏文脉。

    但,那文脉岂是自己区区一介平民能够改变的?

    “李白是仙人下凡,杜甫是凡人得道。”

    “太白是盛世的惊鸿一瞥,子美是乱世的孤苦见证。两位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可以确定,大唐少了这两位中的一位都会逊色几分!”

    “因为晚辈想看看真实的大唐,想看看那个遍地哀嚎的大唐,想看看那个万国来朝的大唐。”

    “因此,特来拜会杜先生!”

    杜甫眼神内敛。

    看向沈飞的目光逐渐发生变化。

    “既然小友来自一千多年之后,那老夫倒有几个问题,不知小友能否解答。”

    杜甫对沈飞附身鞠躬,问道。

    “但说无妨,晚辈,知无不言。”沈飞以礼相待,俯首作揖道。

    “我这第一问,后世百姓,如何看待大唐,又可曾羡我大唐?”

    “第二问,千年之后,百姓可曾像如今这般,逃窜流亡?”

    “第三问,论才气,后世可否有人胜太白半步?”

    杜甫犹豫了片刻,接连说出了三个问题。

    简单的三个问题,足以看出杜甫的格局。

    第一问,为国而问。

    第二问,替民而问。

    第三问,为后世发展而问。

    当今,李太白代表了诗坛的巅峰。

    豪情万丈,无人比肩。

    他想看看,后世可曾有人胜过李白。

    无论哪个问题,皆有缘由。

    “后世百姓如何看待大唐?”

    “大唐国力强盛,万国来朝。”

    “奠定了华夏古代,在世界上的崇高地位。”

    “自唐朝开始,华夏开始逐渐步入世界,世界各国皆以唐为尊。”

    “万国皆识大唐之威,谁人不羡大唐之名?”

    “后世百姓如何看待大唐?”

    “一个王朝,相较于后世的评价,当朝百姓的评价,更为真实。”

    “后世百姓赞誉大唐又如何,后世百姓厌恶大唐又如何?这些都与当下的大唐,毫无关联。”

    “若是非要争论,后世百姓仰慕大唐风采,但是愿意生活在大唐,却并无几人。”

    相较于上一期始皇帝的威压,这一期的杜甫显得平淡许多。

    就像是两个老友席地而坐,慢慢谈论着彼此的人生经历。

    “哦?不愿来此乱世,尚能理解,但若是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不知后世可有人愿意前来?”

    杜甫坐在沈飞面前,茗了一口茶,平淡的说道:“我大唐,如今不如意,但也曾强盛。”

    “彼时的大唐,能人志士如过江之卿,数不胜数。”

    “文人墨客,犹如天上星河。”

    “都城长安,繁荣富强。”

    “国力强盛,万邦来朝。”

    “这般大唐,不知后世可有盛世,与其相提并论。”

    说起曾经的大唐,杜甫满心骄傲。

    即便当今自己并不如意,但是也曾渡过一段富裕时期。

    那段时间,杜甫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大唐的繁华。

    沈飞微微一笑,说道:“大唐在后世华夏人的眼中,仅仅只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盛世。”

    “若是仅让大家前往大唐游览,那前来大唐的人数定然不少,但若是住在大唐,愿意前来并无几人。”

    “后世华夏何其发达?天下诸国,无人敢犯!”

    “大家会向往大唐的文化、美景、才子佳人,但也不会羡慕大唐百姓的生活。”

    杜甫眯着眼睛,对后世的华夏愈发好奇。

    他从沈飞的口中得出一个结论:大唐虽然亡了,但是华夏却一直继承了下去。

    而且,愈发发扬光大。

    沈飞笑了笑,继续答道:“第二问问后世百姓,晚辈正好回答。”

    “不知道杜兄可曾想过,后世华夏让人人皆可饱览诗书。”

    “后世百姓,经历过一次次的漂泊流离,但最终在一千多年后的华夏,走向了安定。”

    “后世华夏,自然有流离的黎民百姓。”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华夏经历过百姓流离的年代,正因为如此,才有一批又一批的能人志士站了出来。”

    “他们从百姓中走出,他们当初只是一群文人,但恰恰就是这一帮文人,让华夏百姓不再漂泊流离,不再饱受战乱。”

    听到这里,杜甫略为惊讶:“文人,尚能救国?”

    “文人,自然能救国。”

    “他们从国外见到了光芒,他们在国内见惯了黑暗,正因为见证一缕阳光,他们才无比向往光明。”

    “他们最先在黑暗中苏醒,也最先在黑暗中死去。”

    “后世的华夏百姓,也曾如同当今的乱世一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华夏最终迎来了曙光。”

    “无战乱,无赋税,安居乐业。”

    “十四万万华夏人,再也不会因为天灾人祸,而导致饿死街头。”

    杜甫表面上毫无波澜,但是内心的思绪早已经飘向远方。

    特别是听见那一句,文人亦可救国,让他原本灰暗的内心重燃希望。

    “后世是否有人超越李太白?”

    “这个倒是不好说。”

    “俗语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在历史上,倒是的确有一人能够与李白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这最后一个问题,沈飞倒是想隐瞒一下。

    “哦,居然有人能够与李太白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来了兴趣。”

    杜甫对于沈飞的回答很感兴趣。

    在当前的大唐,李太白是绝对的诗坛巅峰。

    贵妃磨墨力士拖鞋,皇帝都要像他求诗。

    “论后世的影响力,此人不输李太白。”

    “有人学他的字,有人学他的诗,有人学他的风骨。”

    “他向天下人展示了另一种盛世气象。”

    “在他那个朝代当中,要数他的胸怀最为博大,他的境界最为崇高。”

    “他的人格最为健全,他的情感最为深沉。”

    “他的眼光敏锐,他的情感细腻,他的体察最为细致。”

    “李太白的诗歌,展现了盛唐的浪漫豪放,雄伟瑰丽。”

    “而他的诗歌,则是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李白的诗歌展现了肆意纵情,无边的憧憬。”

    “他的诗歌更为深沉,揭露了当时的百姓生活。”

    “李白的诗歌豪放不羁,他的诗歌深沉抑郁。”

    “他一直低头视察众生疾苦,他低头盯着脚下的土地,从来没有望见天上的星空。”

    听到这里。

    不少直播间的观众都愣住了。

    稍微有点历史常识,都能知道沈飞所说的诗人正是杜甫。

    当下的杜甫,虽然没有像李白那样天下皆知。

    但是却在盛唐之中,博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杜甫生前从未想过,自己在死后能与李白并列。

    更没有想过。

    自己在生前的名气不如大唐,在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力却反超了李白。

    “现在的杜甫还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居然能够与李白并列吧?”

    “杜甫现在尚且没有被封作是诗圣,名气也不如李白,他估计没有往这个人就是自己那方面想。”

    “我第一次才知道,杜甫原来生前并没有与李白齐名,也没有师承这个名号。”

    “也许这就是华夏的谦逊吧,毕竟杜甫不会厚颜无耻的把自己称作诗圣。”

    “说的倒也是,不知道当沈飞揭秘这个人就是杜甫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怎么样的?”

    “我去,你这么一说,我顿时就期待了起来。”

    ……

    另一边。

    茅屋内。

    沈飞面无表情的念完了台词。

    话音落下。

    他便扭头看向一旁的杜甫,开口说道:“不知杜兄,是否已经猜到了这人是谁?”

    杜甫苦涩道:“恕杜某愚钝,后世的人物杜某实在是难以猜测,不知此人是何许人也?”

    沈飞微微笑了笑。

    清了清嗓子。

    “此人,来自大唐!”

    “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是为诗中圣人。”

    “只恨他终生郁郁不得志啊,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后世几十乃至上百年,皆有人学习这位诗人的风格。”

    “他……便在我的眼前。”

    沈飞的目光,伴随声音看向正前方的杜甫。

    言下之意,已经很明确了。

    杜甫闻言,眼神内敛,微微皱眉。

    似乎有些不敢置信。

    “我……与李白并列?”杜甫的话语当中,半是困惑,半是惊讶。

    迟疑了片刻,杜甫长舒一口气。

    表情极度复杂。

    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是自豪?

    是骄傲?

    亦或者是诗人间的惺惺相惜。

    “好,得知华夏无忧,杜某也没有太多遗憾了。”

    “大唐日后虽不存于世,但吾辈的诗歌却流传了下去,倒也不负人间一梦几千秋。”

    “在史书上,也能稍稍博得一席之地。”

    “这位小友,杜某,无憾了!”

    杜甫沉吟一声,俯首作揖。

    “杜兄,若有机会,晚辈定会让你与太白,再度重逢!”沈飞以礼还之,深深的鞠躬道。

    “好,甚好。”杜甫听出了沈飞的弦外之音:“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有缘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