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修真小说 > 剑鸣印雪歌 >第二十六章:杀招与修为
    走在官道上,前方就是京城,南来北往的人群和车辆也明显增加了不少。张启山经过刚才之事,心里更确信李秋云就是自己要找的人,这两天的相处下来,他也摸清了李秋云的一点性格,李秋云此人其实并不像外表看来那么冷酷,偶尔和他交谈时,他也乐意说上几句话。

    同行其他的人对他的态度也起了些变化,这一路赶来,开始时好几个人聚集在马车队伍后面说笑甚欢,气氛也显随意,张启山也没有怪罪他们散漫。这些人群中,有两个人就是带着李秋云去军营的人,所以,他们听说过李秋云的厉害,其实也并不放在心上,只要不去惹他就行,谈不上有多喜欢。不过刚才亲眼见到李秋云出手,以一人之力震慑山贼五六十人个人,下手干脆狠辣,显露的武功更是他们难以见识到的,此时内心对他,出现了些许敬畏,相互交谈时,也不像刚开始那么随意自然了,这是面对比自己厉害百倍的高手时候的正常反应,是一种内心里不自觉对强者的仰视。

    张启山坐在马车上看了李秋云一眼问道:“李公子,你刚才施展的可是那经书上的武功?”

    “不,那是我师傅传我的武功。”

    “啊?那你师傅且不是更厉害。”

    李秋云点点头道: “师傅他老人家,着重的是武学修为的提高,并不注重杀招。”

    这话张启山是能明白的,他懂得治国之道本也是如此,能引经据典,以前人的经验治理好朝政和国家,这便是前车之鉴,若是能将这些治国之道结合本国实际,再加以升华,走出另一条新的道路,即可以民富国强,又可以开疆拓土,让外朝敬仰,这才是能加快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正道。

    这历史几千年朝代的更替变换,得失的原因,便是以古治今,方便执掌朝政的“杀招”,能推出新政使国家强盛壮大,使外邦臣服,加快推动国家各行业发展的步伐,这便是“修为”。但是往往新政的实行并没有历史的借鉴,一旦推崇便是困难重重,要想

    (本章未完,请翻页)

    顺利实行谈何容易。

    张启山空有一身抱负,如今也落得个阶下囚的结果,眼下还是想办法保住这江山社稷的稳固,不让国家有太大的震动才是关键。

    张启山被李秋云的答话勾起了无数心思,连聊天也暂时忘记了,只呆呆的看着京城的方向出神。

    许久,张启山才走出自己的世界,叹口气道:“那这经书上的武功,可有妙处?”

    张启山希望李秋云能靠这经书快速提升,能更好的助自己一臂之力。

    李秋云听罢笑而不答,这些天来,他一直在研究经书上的武功,也尝试着练习了一些,却不敢全信这经书上的内容。李秋云在青松派这两年,阅览了门派内收藏的许多武功秘籍,也懂得了许多武学上的道理,而这本经书,好多地方却与自己所知背道而驰。

    比如修炼内功心法,武学典籍上讲究“气存丹田”一说,可这本经书上却倒行逆施,里面提到锤体之术“以气养身,气惯全身,聚气于表,已固其本,则体可坚亦。”这就让李秋云产生极大的怀疑,他也不敢莽撞,他知道运功之道若是不合情理,稍有差池便容易走火入魔,失去神志。

    在军营里那几天,李秋云就曾按照经书上的运气法门练习过几次,上面还清楚的勾画了内力运行的方向,但施展起来还是很难不说,而且控制不住,稍微不留神便气息外泄,反复几次之后,只感觉精疲力尽、体力匮乏,除此之外倒没有出现神志不清的症状,反而食欲却是大大的提高了不少。

    不过,就在刚才与山贼一战时,李秋云施展出师傅的成名绝学“剑影飞花”时,有一丝细微的感觉,体内气息的运转好像比以前顺畅了一些,这一发现让他感到有些欣喜,若不是经过这一场战斗,还真不会发现这几天的练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先前他对这经书是否真如传说中那么厉害本就存疑虑,甚至还怀疑过经书是否为水货,更或者,便是张启山和岳文山有问题。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听张启山问话,李秋云笑了一笑,不能仅凭刚才那点好处,就断定这经书就是奇妙非凡,书里其它很多内容连他自己都还需要反复研究,慢慢参透,这一时也难向张启山解释的清楚其中的环节。

    李秋云淡淡摇了摇头:“我修为浅薄,还不曾发现其中的奥妙。”

    张启山缓缓点头,他也知道有些事情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

    李秋云也不想在这没有结果的事情上多作议论,况且张启山就是个外行,于是岔开话题问道:“张老,方便告诉我此次要对付的谁吗?”

    张启山想了一下,示意李秋云扶自己下马车,李秋云搀着张启山并肩而行,见周围并无来往路人,他才低声在李秋云耳边说道:“是当今皇帝的亲弟弟燕王爷,我之所以成了朝廷要犯,也是他排除异己,暗中陷害的原因。”

    “哦?那他身边且不是高手如云?”

    “李公子,你怕了?”

    李秋云微微一笑道:“怕,但怕也要一试。”

    张启山听罢,仔细看了李秋云一眼,张启山一下子想明白了一个状况:李秋云不是不知道即将发生之事的凶险,只是多想无益,还不如接受,这就是一种即将面对危机时应该有的一份坦然,一份自信,哪怕可能会付出生命,也得要博它一搏,要不然就只能接受现实残酷的碾压。反观自己,却为了还没发生的事情担心无比,该做的准备都已办妥,还思前顾后得考虑着各种可能性,难道不是徒增烦劳莫,其实,岳文山也曾对自己说过类似的话,只是那时,只当安慰的话听一听罢了,并没有放在心上。

    张启山想通了其中的环节,突然哈哈大笑起来,连连称赞道:“好,好!”

    后面的随从听见张启山的笑声,猜不透是什么事情能让他如此高兴,相互对望一眼,都不知所云。

    大浪将至,这位曾经的朝廷重臣张大人,很久没有这么开怀大笑过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