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东周五百年 >231. 兔死狗烹
    越夫人听说西施已入宫,有一回趁勾践不在,派人将西施引出宫外,背上绑上大石,沉于钱塘江中。理由很正当:“这样的亡国之物,留着做什么?”

    这才是西施的真实历史结局。后人所传的什么跟着范蠡泛舟五湖的说法,都是吴越百姓同情她,而臆想出来的美好结局。那范蠡决绝而去,连家中的妻儿都弃之如履,何况是西施这么一个敌国宠妃,他敢带着?古代的士大夫,把名节看得比性命和妻儿都重得多,范蠡便是当年真的与西施有情,如今也当不得真的。

    勾践念着范蠡昔年之功,依旧好生照拂他的妻儿家小,并未真的诛杀。封给范家百里之地,还命国中的良工巧匠,铸造了一座范蠡的铜像,放在王座旁,以解思念之意。

    不知过了多久,风平浪静的一天,范蠡忽然派人来悄悄将妻儿迎入齐国。原来此时他已改名为鸱夷子皮,在齐国当了上卿。

    妻小一到,没多久,范蠡便弃官归隐于陶山,靠畜养牲畜发家,获利千金,号为陶朱公,为天下首富。传说有一本《致富奇书》,便是他传下来的致富之道。之后,吴人在吴江祀祭范蠡,与晋代的张翰,唐代的陆龟蒙同入“三高祠”。

    看来,范蠡虽为灭吴首功,但吴地老百姓不但不恨他,反而世代铭记其恩德。可见吴王夫差的确是失尽民心,天道要其亡啊!

    话说勾践果然如范蠡所料,刻薄寡恩。灭吴之后,一寸土地都不分赏给功臣,与臣子们日见疏远,见面都越来越少。人心离散,聪明的如计倪假装发疯,借以辞职;大多数老臣如曳庸等人纷纷告老。文种也在心里嘀咕着范蠡留下的话,称病不朝了。

    话说这些年文种执政也得罪了不少小人,勾践身边总有人向他进谗言:“文种自以为功高盖世,却没得什么厚赏,早就心怀不满,所以才不上朝的。”

    越王是知道文种的才能的,他认为吴国已灭,文种也没什么好大用了。如果他要作乱,无人可制,想除掉他吧,又没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么名目。

    恰在此时,鲁哀公跟三桓闹翻了,来向越国借兵以讨伐三家,便借朝聘之名,亲自来到会稽。勾践心里想着,自己亲征怕文种在内作乱,干脆派文种出征又怕他坐大,因此没有答应,鲁哀公失望至极,郁郁死在越国。

    忽一日,听说文种病了,越王亲自来到他家看望。文种已是满脸病容,勉强坐起迎候越王。

    勾践解下佩剑,正襟危坐,说:“志士不忧其身之死,而忧其道之不行。你有七术,寡人只用其三,已破吴国,那剩下的四术有什么用处呢?”

    “臣不知有何用。”

    “那能不能以这四术,去地下为我吴人的先祖谋划呢?”

    勾践说完,便升舆而去,地下留下一把佩剑。文种取来一看,剑匣里赫然“属镂”二字,分明是当年吴王夫差赐死伍子胥的那把剑嘛!

    文种仰天长叹:“古话说‘大德不报’,我不听范蠡的话,以至被越王所戮,真是愚蠢之至啊!”他忽然又想起了什么,大笑道:“自此以后,后人定会将我与伍子胥相提并论,夫复何恨?”

    说完,欣然伏剑而死。越王得知文种已死,大喜,命归葬于卧龙山,后人改此山名为种山。

    一年后,海潮大发,击穿山梁,文种的墓突然崩裂,有人眼见伍子胥与文种一前一后踏浪而去。如今每年钱塘江大潮,前后重叠,前头是伍子胥,后头便是文种,前赴后继。这样的人无疑堪称民族脊梁。

    勾践在位二十七年后薨逝,其后子孙,世代称霸。

    再回过头说说那老牌霸主晋国,自从范氏与中行氏覆灭后,六卿便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卿。其中智氏与范氏都出于荀姓,都是荀息之后,但为了区别,从智罃那代起,便改称智氏。

    周元王七年,正当智瑶为政,自号智伯。四家听说齐国田氏弑杀了齐侯,擅专国政,诸侯们都不理会。这四卿受了启发,商量着每家各在晋国挑选中意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翻页)

    ,作为自己的封邑。这样一来,晋出公自己名下的城邑,反而少于四卿中任何一家,却也无可奈何。

    赵简子赵鞅,有好多儿子,长子叫赵伯鲁,最小的儿子叫赵无恤,是家里下贱的婢女生的。有一位善于相面的人叫姑布子卿来到晋国,赵鞅慕名召他来给儿子们相面。

    姑布子卿看了个遍,得出结论:“没有一个可为将军。”

    赵鞅长吁道:“赵氏要完了!”

    姑布子卿不疾不徐地问:“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一个少年,跟的仆从都是贵府中人,莫非也是您的儿子么?”

    “那是我最小的儿子无恤,出身微贱,何足道哉?”

    “天之所废,虽贵必贱;天之所兴,虽贱必贵。此子骨相异于众公子,我还没来得及详看。您可把他召来,待我细细察看一番。”

    赵无恤来了,姑布子卿远远望见便起立拱手道:“这才是真将军!”

    赵鞅笑而不答。第二天,他把所有儿子召来一个个考校学问,赵无恤是有问必答,条理分明。赵鞅这才发现自己的小儿子竟然是个人才啊!于是,废了长子伯鲁而立无恤为赵氏嗣子。

    某一日,智伯忽记起郑国已许久不来朝聘了,大怒,准备邀上赵鞅一同讨伐新郑。不巧赵鞅得了病,便派儿子赵无恤替父领兵相从。出征途中,有一回智瑶兴起,拿起酒壶死命灌无恤,那赵无恤年纪还小,哪里喝得下?智伯醉了更容易生气,将手中的酒壶砸到赵无恤脸上,当即血流满面。

    这可惹火了跟来的赵氏将士,大家一拥而上要攻击智瑶。赵无恤劝阻道:“这不过是小事,我姑且忍下便是了。”

    待到班师回来,智伯反而恶人先告状,一个劲儿地说赵无恤的不是,非要赵鞅废了嗣子。赵鞅自然不听,因此智伯与赵无恤自此便有了嫌隙。

    那么智赵两家的矛盾将如何影响晋国的局势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