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帝姬侍女 >第十六节 昭君
    没有人比皇后更明白自己女儿心中的伤痛与委屈。当初,她主动提议让靖荣代替柔卓公主嫁往西夏,是为了解圣上之急,稳定民心,为大魏争取国力复苏的时间。

    圣上视靖荣为掌上明珠,素日不曾对她说过重话。她清楚圣上定不会将靖荣嫁到蛮夷之地。但是身为国母的责任驱使她务必要向圣上提这件事。果不其然,圣上拒绝了,还道即便与夏贼兵戈相见 亦不可嫁长公主至外蕃。她只好采取迂回之策——去找靖荣。她告诉女儿,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你既身为大魏帝女,必要挺身而出,为国君分忧。她知道圣上虽然宠爱靖荣,但向来尊重她的选择。如果她自己去提,圣上说不定会答应。然而,她暗暗在心下期冀着圣上不要答应靖荣的请求。

    然而,圣上却答应了。送嫁之日,她见圣上立于城楼久眺远去的车仪,便出言相慰。可是谁又知道她心中的不舍呢?

    后来,圣上得知靖荣在西夏受辱,坚持要把靖荣接回朝。她虽是心如刀绞,但还是前往极宁殿劝说圣上切莫行此举。圣上询问她为何阻止靖荣回来,她不思念女儿吗?她顿了半晌,说出的一通话让他默然。

    她的心又不是石头,如何会不思念自己的女儿?只是靖荣不能也不该回来。

    最终,圣上还是力排众议,让父亲率兵接靖荣回朝。她虽有微辞,但在见到疲钝的女儿的那一刻,什么国法邦规,礼仪大义皆被她抛到九霄,她只是释放自己作为母亲的天性,抱着女儿痛哭。

    靖荣回朝的这几年,不时有朝臣上谏要圣上将她送回西夏,全被他否决了。

    靖荣因自己能够回家,待在父母身边而欣喜。可她到底看轻了“和亲制度”的分量,她只沉溺于当下的欢愉之中,不曾考虑过等待在前方的疾风骤雨。

    很快,靖荣便因各种愈传愈多的流言而苦恼。李博格暴毙而亡,李合旂继位,其野心一览无余。圣上派国军赴庆州作战。在国军回归前夕,坊间忽有流言传起,说李合旂之所以与大魏打仗,是为靖荣长公主。只要将长公主送回西夏,李合旂便不会侵犯大魏边界。

    圣上和她都明白这实属无稽之谈,均不为所动。可是后来事态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演变,他们才意识到自己低估民舆的威势。

    于是,这个流言越传越广,直至覆盖整个汴州城。随后国军回朝,告诉圣上同意李合旂裁撤“夏帝”的称号,继续对魏称臣,归还所夺州县,放回所扣押的魏使。不过国朝每年需给西夏银五万四千两, 绫、锦、缎共十万六千匹,茶两万斤,各色药材一万斤,对外开放榷场贸易。最后,父亲沉顿了下,道另外须将长公主送回西夏。

    圣上答应了李合旂提出的所有条件,除了最后一条。台谏官于数日早朝接连抗疏列论,望圣上心怀大义,将国政置于最高位,同意送回长公主,甚至—度齐跪于极宁殿外,以求圣上许允。

    圣上却只作熟视无睹。后来被他们过分的言辞激怒,遂斥问卿家竟个个有此等胸怀,怎么不替他出良策挫杀夏贼锐气,任由李合旂提出那些过甚的要求?

    皇后睫羽轻颤,不再沉湎于回忆。她凝望着靖荣悲恸的面容,柔声道:“娘娘当然知道你当下的处境,娘娘比你还要心痛。”

    靖荣道:“那你为何还要让我回西夏?你可知道那个地方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那里已然成为我的梦魇,我一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可能还要回去,我便生不如死!”她越说越激越,竟止不住抽噎了起来。

    看着女儿因哭泣而颤动的肩膀,皇后解下巾帕,为她揾去眼泪。靖荣抓住她的手,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她哀求道:“娘娘求求你不要让我回去!我会疯的!只要能让女儿留在你和爹爹身边,女儿就算自请贬为庶民也不会有怨言。只要不回到那个牢笼里,你要女儿做什么都可以!”

    “瑞敏,瑞敏,你听我说。”皇后唤起了数十年未曾唤过的女儿的小名,用手抚拍她的后背以作安慰。

    靖荣目色迷离,不再发狂。

    皇后真切地说:“娘娘知道你在忧虑什么。你怕回到西夏,还会生活在之前的环境里,被怪异的规矩束缚,侍者冷眼,王后薄待,丈夫寡情。你放心,这一切都不会再发生了。西夏派人来和谈,深刻反省了过去的错误,明确表示严惩侍奉过你的宫人,将以天朝规格对待你,不会逼迫你做不愿意做的事。要是仍有人对你不敬,立即处死。所以,你不要抗拒回西夏。况且,李博格已死,不会再对你不敬。”

    长公主怔怔地望着她,道:“既然李博格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我回去?娘娘,你可知西夏有一条规定,上任国主死去,其妻妾皆归于下任国主。就是说,我回去便要和李合旂做夫妻。这样荒谬的事,你让我如何接受!”

    皇后忖思了半晌,方语调沉沉道:“瑞敏,你还记得昭君出塞的故事吗?”

    见女儿点头,她继而道:“王昭君十六岁时因为才貌绝世被选入汉宫,成为一名宫女。被选入宫的秀女争相请画工毛延寿作画,以便能尽快得到汉帝宠幸。昭君自恃美貌,孤傲身正,不愿意像别的秀女那般贿赂毛延寿。毛延寿怀恨在心,故意将昭君画得丑陋。这批秀女的画像被送往汉帝寝宫,汉帝丢弃掉昭君的画像。自此昭君被汉帝遗忘在深宫中,寂寞行于掖庭。五年后,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汉帝,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汉帝正想借此机会与南匈奴和亲,便答应呼韩邪的要求,承诺赐予他五名宫女。此时,昭君因汉帝冷落,面圣无望,积怨甚深。她是个有抱负的女子,不想就此蹉跎青春,老于深宫。于是主动向掖庭令要求去南匈奴和亲。呼韩邪临辞那天,昭君着华冠丽服,绮罗珠履,步姿翩然地行至殿外,叩别汉帝,在场的人皆为她绝美的姿容和非凡气度所倾倒。汉帝亦为她的美貌所震撼,喟叹宫苑之中竟有如此国色天香的美人,当下生出把昭君纳为妃嫔的心思。可是昭令已然宣出,不能失信于人。汉帝虽是不忍,却只能如约将昭君赐给呼韩邪。”

    皇后缓了口气,见女儿若有所思的表情,继续道:“呼韩邪十分高兴,向汉帝上书愿永保塞上和平,边陲永无兵革之事。昭君在匈奴与汉朝官员的护送下抵达了匈奴,被单于封为“宁胡阏氏”。昭君与呼韩邪共同生活了三年,育有一子。两年后,呼韩邪去世,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却被“从胡俗”的敕令所驳。昭君虽千般不愿但只能顺从游牧民族收继婚的制度,复嫁呼韩邪长子复株累,两人共生活十一年,生有二女。后来,复株累也去世了。昭君虽为一弱质女子,却深明大义,敢孤身入塞,换来边境数十年的安稳,深受百姓爱戴,才使得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

    本书首发来自

    ,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