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天启崛起 >三十四章 盐业
    五个师每个营1000名普通士兵,3营为1团,3团为1师,每个师9000名普通士兵。一共编为5个师,外加一个2000人的侦查骑兵。

    改编后的步兵师,火枪兵和长枪兵的比例为1:1,长枪兵纵深10排,每排50人。火枪兵纵深排3排,分列长枪兵左、右,可布置于前方,也可以布置后方,形成三角形的排列。每排火枪兵83人。

    因为使用了燧发枪,火枪兵之间的距离可以离的很近,不像过去使用火绳枪的时候,为了避免火药被别人的火绳点燃,间距起码要有一米的距离。而如今使用了燧发枪,火枪兵可以肩并着肩,站得比长枪兵还密集,大大提高了火力强度。83名火枪兵站成一排,宽度和50名长枪兵差不多。

    长枪兵两边各一个火枪兵队列,加起来一排有166名火枪兵,前排跪地,中排弯腰,后排站立,500名火枪兵可以同时开火。

    侦查骑兵选拔精锐骑兵(单打独斗能力强)的骑兵进行训练,用于侦查敌情、往来巡逻,分配给各步兵师。

    这些侦查骑兵是选了又选,甚至到九边选拔优秀边军调入其中。每个骑兵身上投入的武装成本,比腾骧骑兵师还要高。同时对这些骑兵的文化要求也比较高,必须懂得绘制军用地图,这些侦查骑兵的军饷同样也是部队中最高的。

    将这5万京营武装起来,装备成本达到了40万两白银,每年军饷、消耗,也高达50万两左右。

    朱由校内帑已经没钱了,京营的军饷和消耗方面,倒还有朝廷财政支撑,但全面换装的成本还是要朱由校自己掏的,好在抄家所得解了燃眉之急。

    好消息是,大明皇家银行已经在京畿地区全面扩张,并且将分行开设到了张家口,初步形成了一个小网络。

    大明皇家银行凭借一元开户,以及可观的利率,吸引了大量百姓在银行存款,存款金额迅速突破了一千万两。

    这些存款当中,那些权贵的银子还是占了将近一半。

    贷款也有所发展,不少商人开始在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只要是优良资产,大明皇家银行一律放贷,不过几个月下来,也仅放出了50万两的贷款,完全跟不上揽储的速度。

    随着产业的扩大,朱由校不得不考虑成立一个专业的会计事务所,负责查账、理财之类的职能。

    不久之后,‘大明皇家会计事务所’就成立了,朱由校从山西票号挖来了几个会计,又调来了一群官方会计,引入山西票号所使用的‘龙门账’,这是一种从三脚账发展而来的一种还不是特别晚上的复式记账法。

    宫内开支、大明皇家银行、济民粮行的钱粮出入,都在大明皇家会计事务所的管理之下。会计事务所比较罕见的没有太监的身影,但也没有文官的身影,文凭最高的也就是秀才级别,很多还没有功名。

    作为皇帝,此时文官集团不可信任,但也不意味着全要用宦官。

    大明皇家银行的体系中,就没有宦官的影子。而是通过招募掌柜的方式进行管理,目前看来效果十分不错。

    当前皇家银行如何继续扩大投资是一个问题,无法获得投资回报,就无力支付给储户的存款利率。

    杨瑞国进宫汇报了一番近期银行的运转情况,随后向朱由校说道:“陛下,草民这里倒是有一个不错的投资项目。”

    朱由校问道:“说来听听。”

    “我大明漕运因为黄河灾害,导致了大量的损耗。之前朝廷开挖的运河,目的就是为了绕过黄河水线,只是这条运河已经修了四十多年了,才刚修好了一大半,剩下的河段也都处于

    (本章未完,请翻页)

    停工状态,主要还是朝廷没有足够的钱粮。不如将这段运河的开挖交给银行来做,挖通之后由银行设卡收取过路费。”杨国瑞将想法说了出来。

    “运河?朕考虑考虑。”朱由校一时间没有做出决定。

    漕运大体上分为三个路段,南方、北方、中部地区。南方和北方的漕运河道问题都不大,十分的平稳。问题最大的,就是中部黄河一带的运河,经常因为黄河决口、溃堤导致河道堵塞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王朝从万历年间开始在中部地区重新挖了一条运河,这条运河一旦挖通,就能完全避开黄河的影响了。

    只是国力衰弱之下,修了四十多年还没修好。

    这条运河历史上直到明王朝灭亡的时候都没修好,一共修了将近六十年,最后反倒是被满清捡了便宜。

    到底是修还是不修,这个问题让朱由校感觉十分尴尬。

    发展漕运还不如去发展海运呢!只是海运一时半会也没那么多船,而漕运损耗巨大确实也是一个问题。

    考虑了许久之后,朱由校决定先把发展海运和漕运都放一放,暂时这两个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太大,如今大明皇家银行的资本并不是那么充裕,投资这些项目并不是很划算。海运方面尽管远洋贸易利润较大,但暂时没有海军,船开到汪洋大海上被海盗抢了,也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这年头海盗可多得很呢!不仅有本土海盗,荷兰人同样也是到处抢劫。

    京营过几个月,就能初步形成战斗力了。朱由校这个时候,也开始打算着,开始向那些既得利益集团下手了。

    第一个下手的,就是盐业。

    天下私盐暴利无比,造就了一大批身家巨富的扬州盐商。

    此时明王朝的人口,肯定是超过1亿的,两百年繁衍下来,产生大量的黑户,人口甚至可能达到2亿。

    每年朝廷仅仅收取240万两左右的盐税,而且还在逐渐降低。

    按照人口1.5亿来算,平均每个人口仅为明王朝创造9.6文钱(铜板)的盐税,而市面上每斤盐的售价超过50文钱,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口每年消耗的食盐,一般都会在10斤左右。

    盐利被侵占之多,让人触目惊心。而且还有很多老百姓,还吃不上盐,有的甚至只能吃硝盐,甚至是淡食。

    市场被私盐侵占的主要原因,和生产技术是有很大关系的。另外一个,就是明王朝的行政方式属于地方高度自治的类型,这种近乎自治的行政制度好处在于行政成本低,一个国家的官员竟只有三万多人,平均下来每个州县就极少了。坏处就在于对地方掌控能力不强,地方上的利益勾结等等行为太多,朝廷根本管不过来。

    生产技术方面,主要是晒盐和煮盐的问题。此时明王朝的官盐多是采用煮海为盐的生产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其中产量最高的淮北地区,因为草滩被权贵侵占,以及开垦等等原因,造成燃料价格居高不下。

    至于晒盐就不需要燃料,成本自然比较低。

    晒盐技术的改进问题,徐光启已经数次向朱由校提起了,只是之前朱由校手上没有靠谱的军队,不好去动盐商的利益。

    如今京营就快编练出来了,朱由校也有了些底气。于是把徐光启叫了过来,仔细询问了一番海水晒盐技术。

    海水晒盐确实是未来技术主流,不过朱由校对明代的晒盐技术并不是很了解。徐光启进宫后,朱由校问道:“徐爱卿,如今晒盐技术是否成熟?一亩盐田能产盐几何?”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启禀陛下,海水晒盐自开国之时便已有之,只是当时仅限于福建一带,太祖制定盐业制度之时,则采用煮盐之法,优点在于便于控制食盐产量,从而杜绝私盐。然而如今私盐遍地,煮盐所费颇高,致使官盐无法与私盐竞争。晒盐技术可以说是十分成熟的,福建当地每斤食盐仅售价2文钱。而我大明其他省份,盐价四五十文者十分普遍。”徐光启详细介绍了晒盐的好处。

    “价钱这么低?”朱由校有些吃惊,福建每斤食盐价格竟然抵至2文钱,这有点突破下限了啊!

    “至于产量,臣在淮北一带曾以盐田晒之,一亩盐田多年产三千五百斤,五千斤亦有,若是夏季炎热少雨,产量更高。而渤海海水咸度较高,滩涂皆是淤泥,不似南方的沙滩那样会产生渗漏,更加适合晒盐。”徐光启继续说道,朱由校这才了然,原来海水晒盐产量这么高啊!而且不需要一点燃料。

    每亩盐田年产食盐2~3吨,晒盐主要集中在夏季高温阶段,如果承包制的话,可能一名劳动力一年最多生产十几亩盐田,再多就因为生产比较集中而忙不过来了。但如果采用雇工制,忙时使用大量临时工,平均下来每个青壮劳动力,一年下来负责50亩盐田的生产肯定不成问题。每个劳动力平均生产100吨食盐,按照每月给白银2两的工钱来计算,每斤(600克)食盐的成本仅需0.0072文钱,再加上畜力、工具等方面的支出,每斤食盐的成本顶多0.01文,运输成本再算进去,顶多也就是1文钱的成本。

    太便宜?

    确实非常便宜,在私盐非常泛滥的福建,也因为使用晒盐法,使得福建的食盐价格已经变成了每斤2文,这样的价格依旧存在100%的利润,而且生产中并非是每月给银2两,甚至更低得多,利润超过100%。

    福建盐价如此之低,主要是福建的食盐市场没有强大的垄断势力,官方的垄断力量在福建也几乎形同虚设。福建盐商互相竞价之下,盐价自然一路下挫到了2文钱一斤,整个福建起码有90%的州县被私盐占领了市场。

    福建毕竟天高皇帝远,明王朝对福建的食盐市场基本上也处于放弃治疗的状态。

    “既然徐爱卿熟悉晒盐,那就由爱卿负责长芦盐场的改革吧!”朱由校决定道,徐光启欣喜不已,连忙说道:“陛下英明。”

    朱由校已经下定决心,对盐业进行改革。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北方的长芦盐场,此时的长芦盐场还是处于煮盐的生产状态。

    晒盐能降低成本,这实际上并非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杜绝私盐。同时普及晒盐技术后,原先那些煮盐的灶丁如何安置的问题。

    如果灶丁无法安置,一旦晒盐的普及使得他们失业,那么他们将变成私盐的主力,甚至是暴力抗法,走上不归路。

    而且就算是把煮盐变成晒盐,也无力改变私盐充斥市场的问题。

    不过这些问题对于朱由校来说,感觉还是非常简单的。食盐生产出来,为毛一定要交给那些盐商去卖?

    为什么不能自己卖呢?

    本身食盐就是官方垄断的,食盐生产出来自己运输、销售,然后控制一个个城镇的食盐市场,谁敢卖私盐,抓起来砍了不就是了。

    正好锦衣卫和东厂也都整顿出来了,私盐贩子在贩运途中虽然不能百分百拦截下来,但是食盐是要在市场上进行零售的,把零售的家伙抓起来,只要打击得严,也没人有敢公然销售私盐。

    决定打破食盐市场现状,建立新秩序的朱由校,接着成立了‘大明盐业公司’,并下旨改革长芦盐场,盐场灶丁一律转为‘大明盐业公司’员工,生产制度从承包制,变为雇佣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