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天启崛起 >第十七章 番薯
    大明皇家银行的存款还在持续增加,甚至很多京城之外的富商、权贵们都开始将银子存进大明皇家银行。特别是那些东林党官员,几乎个个都把银子偷偷存进了大明皇家银行。

    每年可是有10%的利率,银子与其放在家里‘生锈’,还不如放到银行吃利息呢!东林党人对皇帝经营大明皇家银行并不看,但就算是把银行吃倒了,大不了用朝廷财政来赔嘛!反正亏不了他们的。操控着朝政的东林党人,自然是不怕皇帝赖账的。

    朱由校也清楚他们的心思,现在就看谁手段高明了。

    东林党笃定皇帝不会成功,因为不久前朱由校编练腾骧四卫,就让东林党感觉皇帝年少孟浪,做事不经脑子,所以笃定的料定大明皇家银行用不了多久必然败落。

    朱由校非常上心银行问题,连续几天微服出宫,到银行进行指导、巡视,不断的完善管理上的漏洞。

    杨瑞国把银行管理得十分不错,同时由银行控股的‘皇家农业’公司也正式成立,皇家农业公司的管理制度方面,朱由校与孙承宗、杨瑞国三人一起商议之下拿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出来。

    皇家农业公司初始资本300万两,孙承宗出任公司首席ceo,这年头叫首席大掌柜,同时张贴招募告示,在各地招募年轻秀才,以及擅长水利、农事者。

    同时朱由校下旨,在京畿招募流民开垦皇庄。一户给地30亩,给牛一头,佃租三成,受灾、伤病可免佃租。

    屯垦活动迅速就启动了,孙承宗在京畿地区随便跑了一圈,就圈下了三百多万亩荒地,抛荒现象触目惊心。

    地主对土地自然是非常渴望的,然而明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较差,同时北方商业不发达,没有那么多的剩余资本,也没有那么多能够免税的士子,很多士子阶层,也未必会将心思放在开垦荒地上。北方地主一来有时受限于开垦土地需要修缮水利,投资过于巨大而放弃,又或者没有足够的人手进行开垦。

    因为皇家开出的条件很好,很多流民看到告示,纷纷跑到当地官府报名。北直隶各州县官员赶忙将这些流民送到京城,交给皇家农业公司。这些流民在境内就是不稳定的因素,因为吃不饱肚子,被闭上绝路的流民经常搞出治安事件。就算安分守己,有时饿死在路边,看着也让人不舒服,自然如同送瘟神一般送走了。

    等这些流民到了京城,才发现条件和告示中的有些不一样。

    给牛一头是贷款,钱是要还的。不过皇帝会给他们口粮,让他们在开垦土地、修缮土地的时候能够吃饱饭。不过受灾、伤病免除佃租倒是真的,而且实在还不起贷款,皇帝也不会把他们逼上绝路。

    这些流民,最渴望的就是一个稳定的生活。进入皇庄就能够稳定下来,就算是收了灾,也不用再抛荒了。

    这些招募而来的流民,在安置点都吃到了饱饭,身体虚弱的都养了几天,身上有疾病的,现场也都有中医进行免费就诊。有了力气的流民,便被安排去开工了。

    河北地区没什么大河流,水利修缮比较简单,并不需要建设太大的工程,也就是疏通一下河道,然后修建塘堰(灌溉用的蓄水池),以及将水引到耕地上的水坡、水渠。

    这些水渠多数采用挖沟而成的手段,部分用石块干砌,为了修缮水利,皇家农业公司在京畿地区买下了几个烧砖的民窑,还有几处采石场。皇家军工厂也调出一部分工匠进行军转民,并招募民间工匠,专门生产农具,尽量降低成本。

    有了水利设施,土地再用耕牛翻上一遍就可以了,如此便可进行播种。此时秋播时间已经过去,不过小麦还可以进行春播。赶不上春播的,还可以进行夏播,夏播可以种植玉米,此时玉米在北方已经比较普及,只是产量不怎么高。

    皇庄开垦一经公布,加入开垦的不仅有流民。很多农民也都加入了其中,这些农民多数都是没有土地的佃农,毕竟人口繁衍下来,自耕农如果多生几个儿子,土地有的被摊薄,有的则干脆没有土地。

    这些人口就只能给地主当佃农了,然而佃农也不太好当。北方很多佃农,都是在水利条件不好的土地上耕作,而且佃租普遍超过四成。

    皇庄给的条件比那些地主高得多了,不仅给地三十亩,而且会把水利修好。最重要的是,佃租只有三成,而且受灾可以免除佃租。另外大明皇家银行,将会向这些皇庄农户提供无息贷款。不像地主家的佃农,问地主借贷还要被利滚利。

    (本章未完,请翻页)

    因而皇庄屯垦吸引了许多佃农前来,这些佃农有些身上还有负债,欠着地主不少钱。不过只要进了皇庄,那些地主想要追回借款那就不可能了。朱由校自然不允许让那些地主来扰乱皇庄生产。

    不到半个月,皇庄就吸引了十几万户佃农、流民前来,二三十万人开始在抛荒的土地上辛勤劳动。有男人,也有女人,还有很多小孩,甚至还有不少老人。

    这些老人和小孩,在工地上也就是随便帮帮忙,做多少都无所谓,但是口粮是少不了他们的。很多老人都是不顾劝阻,硬是要到工地上帮忙。这个时代的老人,基本上都是受过民间皇城庙教育的,什么修桥修路添阳寿之类的意识比较普及。

    朱由校在工地上视察了一圈,干脆把一些老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宣讲队’,让这些老人给干活的青壮年进行宣讲,提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同时把民间那些具有教化意义的故事进行整理,让老人们给小孩讲故事。

    这些故事是古代教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教育不够普及,所以地方教化方面,官员、文人都编了不少具有教化意义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小孩是最喜欢听故事的,晚上没什么娱乐活动的时候,就坐在一起讲故事、听故事,因此一代代传承下来。这些故事,多是讲一些因果报应、弃恶扬善的。

    “后生啊!现在修的水利,不仅是别人能用到,你自己也能用到,即使为人也是为己。你现在要是偷懒耍滑,是要亏损福报的呀!”一个老人看到一个年轻人干活不卖力,便上前劝说,年轻人被说得只能讪笑。

    现场监工手上并没有什么鞭子,只是进行组织、监督。大部分的青壮劳动力还是非常勤快的,干活非常卖力。

    他们在修一处蓄水用的塘坝,上千人一个上午就把塘坝修了一半,挖图、挑担来来回回,现场热火朝天。

    中午的时候,送饭的车子来了。

    一群佃农、流民没想到竟然还有午饭吃,一群人围到车子边,帮忙将大木桶抬了下来,掀开纱布后,里面全是热乎乎的馒头、面饼。

    大家高兴极了,领了馒头、面饼,随便找地方一坐,便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对于那些体力消耗很大,又没有什么肉食的青壮来说,他们的饭量非常恐怖,很多年轻人甚至可以吃下两三斤馒头。

    主要是蛋白质涉入缺乏,所以要用谷物转换蛋白质,食量自然看着让人感到恐怖。

    尽管饭量恐怖,但是工地上的伙食却是管够,毕竟是皇家开垦皇庄,多给点吃食,也能换个好名声。而且惠及的是普通百姓,这点成本没必要去抠。

    “当今皇帝真乃圣君啊!”

    “是啊!我听说等皇庄开垦出来了,日后要是受灾了,不仅不用交税,皇帝还会对我们进行赈济呢!”

    “等水利也修起来了,我们又有了土地,以后日子就好过了。”

    一群老百姓吃饭的时候闲聊起来,对朱由校都是一片称颂,同时对未来也是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有午饭吃确实很让他们意外,过去他们干活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午饭吃的,只能自己带点耐饿的豆沙包去吃。之所以没有午饭吃,主要还是农活比较繁重,回去吃饭的话就耽误了时间。

    豆沙包虽然耐饿,但是却不能很好的补充体力,一般干到下午,体力就明显跟不上了。长期这么过度劳累,身体就慢慢出问题了,寿命也就受到影响。

    皇家农业公司这次组织屯垦却是不同,是有较为严密的管理措施的,有一个专门的食堂,还有人专门负责是送饭、送水。人们中午吃得饱饱的,再找个地方休息消食,下午就接着干活,浑身都有力气。

    ……

    一片热火朝天的荒地屯垦,在京畿地区持续的进行,因为伙食供应比较好,还有一个临时‘医院’,确保了农民的医疗,农民们在屯垦的过程中积极性极高。

    皇庄屯垦活动,迅速蔓延到了整个河北地区。招募到的佃农、流民,迅速超过了20万户。屯垦面积,也扩大到了600万亩。

    资金方面却是十分宽裕,大明皇家银行在京城的揽储金额已经迅速突破到了800万两白银。其中有将近500万两,办的都是五年长期存款。

    这些资金很多都是那些官员的钱,贪污情况让朱由校感到触目惊心。只是暂时朱由校还没办法搞反腐,毕竟皇帝的位置还没坐稳。

    (本章未完,请翻页)

    等位置坐稳了,反腐显然很有钱途啊!

    现在先养猪吧!

    让他们再肥一点,等时间到了,一并把他们宰了。

    银行发行的礼票倒是赚了不少钱,首先这些礼票让银行获得了可以动用的资金,并且这些资金是不用给利息的。同时兑换礼票收取3%的费用,一百两礼票就能赚到3两银子。仅仅半个月,大明皇家银行兑换出去的礼票就达到了30多万两,银行就赚到了将近1万两银子了。

    目前礼票是银行唯一直接赚到钱的业务。

    贷款方面的业务倒不是很热门,首批只贷出了13万两银子,都是有资产抵押的。这年头的生意人,并不太愿意欠别人钱。而且银行的贷款利率达到15%,尽管没有高利贷那么高,但也比较吓人了。

    那些生意人,倘若不是走投无路,一般不会来大明皇家银行借贷。

    不过这并不要紧,皇庄投资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大明皇家银行的资金有地方消化。很快大明皇家银行的资金再次追加了200万两,达到了500万两的规模。

    如此庞大的资金,相当于朝廷半年的财政收入了。

    大明皇家农业公司在开垦荒地之前,按照朱由校制定的投资规则,先进行成本估算和风险估算。

    每亩成本投入超过0.5两白银才能开垦出来的,就属于‘成本超标’范畴,先把开垦成本低于每亩0.5两的土地开垦出来。

    风险评估主要就是灾害,在建成水利工程之后,如果依旧有较高受灾风险的荒地,则不开垦,先开垦风险较低的土地。

    反正荒地在北方多得是,估计后世的河北省范围之内,荒地就超过两千万亩。

    在可预测的受灾风险方面倒是比较小,毕竟河北没有什么大河流,每年水患并不是太贫乏。旱灾、水灾尽管有,但那是属于不可预测范围,不像黄河水患那样属于常例。

    每亩耕地的开垦成本控制在0.5两白银以下,投资风险就比较小。三年之后,大体就有1石粮食的收入。1石粮食卖给粮行,就有0.7两左右的利润,而还款则是0.555两白银,每亩土地还有0.145两白银的利润。如果再给每户佃农提供10两白银的无息贷款,三年之后摊入每亩,就是0.033的利息。则意味着每亩土地在三年之后,能够盈利0.112两白银。

    加上无息贷款,相当于是每亩投入0.8两白银,500万两白银可以开垦出625万亩土地,三年之后产生的盈利为70万两白银,加上农民偿还的贷款187.5万两。相当于有257.5万两的盈利。

    三年过后,每年可以产生的盈利为145万两白银。

    如果算入天灾等因素,那么三年之中,257万两白银足以抵抗天灾方面的风险。

    杨瑞国按照每石粮食售价0.7两的价格算出这个结果后,朱由校看了比较满意,相当于他每年可以免除91万两白银的佃租和无息贷款,皇庄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就增强了,他们在受灾的时候就不用缴纳天赋,也不用急着归还贷款。

    就如何提高农民对天灾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不用朝廷赈济,朱由校马上想到了地瓜,也就是番薯。

    30亩土地,每年只需要拿出3亩,在春季种植地瓜,而且地瓜很抗旱,实在旱的不行的时候,只要放一两次水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就算剩下的25亩冬小麦颗粒无收,农民靠吃地瓜也能撑到来年。

    后世地瓜亩产能到2000~3000公斤,这年头就算是管理不善、品种不太好、施肥、杀虫技术不行,亩产个500公斤总有吧!3亩可以产出1500公斤,五口之家吃半年都吃不完,半年之后冬小麦就又能够收获了。

    有了地瓜,就算是受灾了,朝廷也不需要对皇庄赈灾。

    “红薯?地瓜?番薯?臣好像听说过,在福建等地已有人种植,但北方却是极少的。”孙承宗听朱由校问起红薯,想了想回答道。

    “这样啊!”朱由校感到一阵头疼,这还要去福建引进呢?可是种植技术方面,还需要摸索一段时间。

    朱由校穿越前,小时候在农村倒是接触过这玩意,但要说具体管理技术,他还真不太清楚。

    不过就算是难,也要推广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