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六朝汉臣 >第一百八十章:最后的准备
    卫青灼目凝神,双手环胸,考量着分兵进攻的策略。

    从作战方式上看。

    司匡提出的策略,比他与公孙敖商量的,差不了多少。

    唯一的差距就是兵力。

    卫青沉吟,道:

    “汝可知从左贤王部进军之危险?”

    “这份地图,属下早就牢记于心了。”

    司匡把手放在案几上自己拿出来的那份布帛上,感受着手心的柔软,

    沉声:

    “东部大小型部落交替存在,联系密切,攻一处而动全部。若撤退不及时,容易被匈奴万骑包围,以身殉国。”

    卫青点头,

    “那你带了多少兵马?”

    “骑兵两千有余,步兵三千。”

    卫青挑挑柳叶眉,抬头纹浮现,

    “这点人,都不够给左贤王部塞牙缝的。分而攻之,太过危险!”

    司匡敞怀大笑,

    “将军可知一句话?”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匡神色正然,挥舞着手臂,

    掷地有声,道:

    “属下提出分而攻之的计划时,先讲述了单于庭主力所在。”

    “单于主力在西,被我大汉四军牵制,在此情况下,卑职若还不能制服东方诸部,焉能有颜面自称车骑一系?”

    卫青压低声音,

    “如果君猜测错误,单于主力并不在西,而是集中在单于庭周围,近到足够支援左贤王部……汝欲为之奈何?”

    司匡拱手,

    “卑职当率流民部,效仿田横五百士,以死相报耳!”

    “呼!”卫青长吐一口气,叹道:

    “齐鲁之人,怪哉!”

    “先秦齐田单,仅剩一城,敢抵燕国雄师。”

    “汉初鲁县,高祖皇帝一统天下,面对数十万大汉甲士,竟不肯低头。”

    “如今,君怀以死报国之志……”

    “贤者哉!吾岂能负?”

    卫青从一旁案几上扯过一块帛书。

    提着毛笔,一边洋洋洒洒写下数百字,一边与司匡高声聊天。

    “君为平匈之策提出者,对匈奴之理解,比本将强悍。今日之计,吾应从之。”

    “然,陛下将出击之任委托于我,青断然不敢冒险!”

    “如此,吾侪折中!”

    “本将将大汉铁骑三千人划拨与汝。”

    “大汉私自制作甲胄乃死罪,汝所辖之兵,应当有兵戈、无护甲吧?这样,吾再从上谷调配两千套皮甲,装备流民军。”

    “届时,汝将步兵留下,先行出发,携五千装备完善之骑兵,入左贤王部,牵制匈奴。”

    “考虑到汝与本将同类,皆无统兵之经验,因此,吾再调拨一经验丰富之校尉从之。”

    “其秩一千石,高于匡人,本将以车骑将军之令,封汝东讨校尉之职。”

    卫青微微停顿!

    把刚刚书写好的调兵文书拿起来,递给司匡。

    目光炯炯,沉声,

    “毋要令吾失望!”

    司匡拱手作揖,高呼,

    “卑职定不负将军所托!”

    “嗯!看一下文书吧。”

    在卫青授意下,

    司匡目光落在了刚刚撰写的文书上。

    从右上方起读。

    文书的内容很简单。

    精简概括后,就三件事。

    第一:拨三千铁骑。

    第二:赵破奴以校尉身份跟随。

    第三:册封东讨校尉的任命。

    第一、第三被司匡给自动忽略了。

    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第二条。

    赵破奴!

    汉武时期,将星璀璨,人数众多,但都抵不过被日月光辉遮盖的命运。

    在大汉双璧地影响下,能够统兵数万人的将领都显得黯淡无光。

    汉武后期,自卫霍死后,能够领兵过万的将领可不多,赵破奴算得上一个。

    虽然他被以逸待劳的儿单于活捉,但依旧掩盖不了能力。

    卫老大竟派这么一号人跟着自己……

    是宠爱还是监视?

    见司匡盯着帛书沉默了老半天。

    卫青抿嘴笑道:

    “汝不要小看破奴,其早年在匈奴流浪,对匈奴的理解,大汉无人可比。”

    “其对匈奴的掌控,配上汝出击匈奴之策略。二者合一,不胜都难!”

    司匡抬头,眸清目澈,道:

    “卫公,提到对匈奴之地的理解……属下还想起来一件事,希望公进攻单于庭时,留意一番。”

    “何事?”

    “属下接到线报,八年前出使大月氏的张骞,被匈奴人扣押!”

    “八年间,张公不屈不挠,未曾投降,如今,应该在单于庭某地放羊。”

    卫青瞳孔如豆,惊呼,

    “张子文未死犹在?”

    当初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他还专门陪同刘彻去长安西门送别。

    一去八年,连个信儿都没有。

    不只是刘彻,就连自己,都一度以为其已经不幸殉国。

    如今司匡竟言其未死犹存。

    这让卫青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如果这个消息传到代郡、雁门、云中那三个将领耳中。

    这三人非得疯狂不可。

    恐怕战争会提前数日打响。

    张骞生于汉中郡,是关内之人,往大了说,是这三个将领的关内乡党。

    乡党一体,这是自古以来的共识。

    大汉出了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典范,还是自己地盘的人,他们能不尽力搭救吗?

    “卫公,张公在匈奴受苦八年。如今大汉出击,吾侪理应将其接回!”

    “嗯!这件事吾会向骁骑将军、骑将军、轻车将军说的。放心吧!”

    “如此,属下就放心了。”

    司匡呼出一口浊气。

    在怀里摸索一阵子,又拿出来一块帛书。

    双手捧着,递给卫青。

    又道:“卫公,此乃对付匈奴之武器,因其需百炼钢之技术才能锻造,卑职并无成品,”

    “匡恐出击匈奴时,不幸战死,特留下此物,以待后人制作。”

    “哦,对了。”

    司匡忽然想起来一件事。

    顿了顿,补充道:

    “稷下学里留守之流民,已经开始探索精钢锻造技术。若卑职战死,请将军照顾他们。五年内,精钢必成!”

    卫青面庞凝重。

    接过帛书。

    展开,瞥了一眼。

    上面画着一把带环的刀。

    旁边还有一行用来注释的小字:环首刀。

    具体使用方法,司匡也在一旁标注了。

    这是陆逊统兵记忆的产物。

    马上环首刀,匈奴死翘翘。

    卫青没有多做评价。

    只是把帛书小心翼翼地叠起来,叠的方方正正,才放于怀中。

    轻声,

    “汝打算如何进入草原?”

    司匡咧嘴,

    “采用‘少多少’的进入模式。”

    “何解?”

    司匡挠挠额头,道:

    “匈奴虽然残暴,但通晓一个道理:日常所需物资,需要大汉商贾运送。”

    “吾决定先派遣一小部分士卒,乔装打扮成商贾,打入匈奴内部,以贸易的形式,吸引匈奴部落的注意力。”

    “倘若有匈奴斥候,这群人的身份,足够把斥候引开,甚至击杀。”

    “待人数聚集的差不多了,第二批部队于一个半时辰后,发动冲锋,采取侧面攻击的方式,击杀没有防备之心的匈奴士卒!”

    “四千多人的冲锋,足够把匈奴马匹惊吓,其战斗力,将会大打折扣,肯定来不及抵御。”

    “此战,必胜!”

    卫青低着头,询问:

    “如果在贸易时,匈奴也有斥候在来回巡逻呢?”

    司匡嘿嘿笑道:

    “这点属下早就考虑到了,因此装扮商贾的时候,需要上带一点特殊的商品。”

    卫青的目光越发好奇,耳朵竖着,被声音萦绕。

    “将军可还记得属下请求召集铁匠?”

    “忘不了。”

    卫青摊摊手,表示自己没有健忘症。

    “匈奴人冶铁技术落后,几乎不会冶炼矿石。其所用武器,大多数都是从大汉运输过去的。属下前往草原时,希望带一批马蹄铁。”

    “此物可令马蹄磨损减少。匈奴只要部落不是傻子,自然知晓此物应该先装备在斥候坐骑上。”

    “届时,防卫薄弱,我大部队,可一鼓作气,围而歼之!”

    “此后,冲锋结束,匈奴投降,后军步兵赶至,将其押送上谷。”

    司匡嘴角上扬,笑容灿烂,

    “被俘的匈奴人,用来治理黄河,再合适不过啦!”

    二战后,北方那头熊对待战败国的狠劲儿,世人皆知。

    战俘抓去做劳工。

    能用就留着,用不了就杀。

    必要时候,提拔一批,踩下去一批。

    用俘虏看管俘虏。

    受其熏陶,司匡也算是经验满满!

    这个提议,可以解放大汉百姓,使庶民减少徭役之苦,上古圣王的做法,刘彻岂能不心动?

    哪怕其不同意,大农署、少府、朝堂将领也会倒逼。

    省钱的做法,没人不爱。

    如今万事俱备,只缺俘虏了。

    见计划较为完备,卫青意动了。

    搓搓手,问道:“汝打算何时出发?”

    “工匠给北军铁骑全部装备了马蹄铁后,估摸着,应该在六天之后。”

    “马蹄铁可有实物?”

    “有,属下所带两千余骑兵,皆已配备。”

    “带我去看!吾需要亲自确认作用!”

    “诺!”

    在司匡的带领下,二人离开了书房,去流民部驻扎之地体验马上三件套。

    ……

    一个时辰后

    五道文书,从流民部驻扎地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发送了出去。

    一道向长安的汇报。

    一道铁匠召集命令。

    三道内容相同,发往另外三路军的作战建议。

    在此之后,上谷工匠坊,也开始加班加点赶制马蹄铁,以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