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六朝汉臣 >第五十九章:来自兵家的战书
    见卞康记录完毕。

    司匡的目光重新放在不远处那群瘦皮包骨、面色枯黄、奄奄一息的流民身上。

    准备再次呼叫。

    “司公!司公!”

    忽然,从稷下的方向,传来了一阵急促的呼唤声。

    司匡扭头,望着声音传来的位置。

    只见衡胡骑着马,向这里快速疾驰。

    “卞兄,衡兄来了,估计有大事相商,这里就先交给你们了。”

    卞康拍拍胸脯,笑着说道:“司公放心,有我兄弟二人在,流民定然可以安置妥当。”

    一旁的卞知正襟危坐,也开口了,“敢问司公有什么需要交代的吗?”

    “呃……”司匡沉吟半晌,淡淡地说道:“二位,请按照刚才的方式,挑选如下之人。”

    “负责登记者、秩序维持者、粮食分发者、引导新来流民者……若还有其他需要人手的地方,二位尽管安排。”

    脑海中快速闪过几个念头。

    他又补充了一句,“请二位留意一番流民之中有没有懂写字、打铁、木工活之类生活技能之人。若是有,让他们进入地支组,等我安排。”

    想要办武器制作厂,必须要有足够的工匠、人才。

    黄河决口淹没的面积很大,应该存在木匠、铁匠之流。

    如今侠义之风盛行。

    只要予以恩惠,定然可以招为己用。

    除了父母生养之恩外,还有什么恩情比救命之恩大?

    卞康神色端庄。

    左手拿着竹简,右手握着毛笔,嘿嘿一笑,“司公放心吧,我兄弟二人,会帮忙注意的。”

    “多谢!”

    司匡道谢之后,起身,离开座位,衡胡那里走去。

    ……

    一分钟后,二人汇合。

    ……

    司匡一步上前,控制住马,抬头,笑着问道:“衡兄,这么急过来,可是有什么事要交代?”

    衡胡满面红光,用力点点头,纵身下马。

    右手伸进左袖中。

    摸索一阵子,取出来一块巴掌大小的鎏金小铜牌。

    “司公,此乃太常丞给与的地契,请验收。”

    司匡接过地契,凑到眼前,细细打量。

    上面没有任何图案,只有寥寥几行字。

    ……

    元光五年春正月初三

    (西汉每年的季节顺序:冬春夏秋)

    胶西国人士司匡买、换稷下北部土地四百三十一亩。

    卖地所得皆已入府库。

    作契者大汉齐国临淄城太常丞邱汉婴。

    ……

    司匡笑逐颜开,激动之色溢于言表。

    那只捏着地契的手被汗水浸湿了。

    大汉不像后世——房产证、土地使用证相分离,此时,地契代表的就房产证。

    有了这个,他就是大汉合法地主了。

    从此,也算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一员了!

    半只脚迈进了统治阶级。

    司匡小心翼翼地把地契放进褡裢,对衡胡拱手一拜,“麻烦衡兄了。”

    “不麻烦。”衡胡笑哈哈摆摆手,“太常丞交代了,分离田地的基石,七天内送到。”

    司匡继承原主人记忆之后,自然清楚基石这个东西。

    凡是买地,除了随身地契之外,还需要在田地附近埋下石制的基石。

    基石呈长方体,通体白色。

    上刻一尊人物,两侧还刻着连璧纹。

    一般而言,不论是买卖还是继承,凡是田地所有者发生转移的情况,都需要主簿、修编等司掌文墨的小吏,以及亭长等小官作为见证。

    由于这块地是太常丞出售的,一切从简,小官小吏都可以免了,不需要他们出面,只需按照地契原文本雕刻即可。

    但由于选材运输等原因,制作起来比较麻烦,制作时间会比较长。

    司匡对此表示理解。

    点了点头,轻松回答,“这个不急。”

    “不急就好。”

    衡胡松了一口气。

    “哦,对了。”他忽然又想起来一件事,急忙说道:“还有一件事。”

    司匡:“???”

    衡胡面色凝重,一字一顿,“良岳回来了!”

    “良岳?这人是谁?”

    衡胡犹豫了一会儿,说道:“他是兵家年轻一辈第一人,虽年仅二十九岁,但却立志领兵出击匈奴,创大汉百年安稳。”

    司匡嘟囔着嘴,低着头,摇了摇,什么也没说。

    这个人,没听说过。

    当今大汉,兵家年轻一辈第一人,他只认卫青!

    卫青之后,只认霍去病。

    除了卫、霍之外,汉武时期,再无兵家。

    一个无名之辈,竟然让衡胡这么激动。

    心中难免有些失望。

    衡胡像是司匡肚子里的蛔虫,直接猜到了其心中的想法,嘿嘿一笑,“司公可是在怀疑良岳之能?”

    “有点。”

    “那正好!”

    “哦?”

    司匡诧异,挑了挑眉。

    什么意思?

    什么叫正好。

    等等……

    乍然。

    他脑海中闪过一道精光。

    不会是……

    感觉心中猜测的符合度越来越强烈。

    他眼睛眯得越来越厉害,直接成了一条缝。

    衡胡松开握着缰绳的手,狡黠一笑,左手伸进右边袖口。

    一个呼吸之后,掏出来一块棕黄色的帛书。

    递过去,

    声音朗朗。

    “司公,鄙人奉良岳之托,前来传递战书!”

    “诸子百家——兵家·良岳,欲以兵家之道,对君发起挑战!”

    “若良岳胜!诸子百家胜!”

    “若良岳败!则兵家自愧不如!”

    他微微一顿,目光灼灼,瞅着脸色发黑的司匡,高呼,“公可敢接下?”

    司匡呆若木鸡:“……”

    诸子百家之战都过去一个月了。

    现在又要比试,成何体统?

    自己不要面子的吗?

    老老实实认输就这么难吗?

    自己目前急着建房子、赚大钱、买爵位、当地主。

    哪有功夫理会这种小打小闹。

    卫霍成名之前的兵家,有能打的吗?

    如果有,大汉何故对匈奴一直忍让?

    早就出兵,直抵龙城了。

    自从掌握《孙子兵法》、陆逊的战斗记忆后,大汉兵家之人在司匡眼里,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之徒罢了。

    没有经过实战的兵家,屁用没有!

    想成为真正的兵家,先真正带兵打一次仗再说吧!

    衡胡轻声呼唤,“司公意下如何?”

    司匡没有接过来。

    而是抬头,摇了摇脑袋,直言,“吾不感兴趣。儒家都输了,兵家,何必在此浪费时间。”

    “哈哈!英雄所见略同啊!”衡胡激动地拍拍手,“我和良岳那小子也是这么说的,可是,他依旧不甘心,非要比试。”

    司匡挥挥手,转过身,眺望远处登记的流民,“鄙人现在只想建设稷下学里,其他的,都不感兴趣。”

    “如果有彩头呢?”

    “唰!”猛地把头扭回来。

    “什么彩头?”

    “嘿嘿嘿嘿嘿嘿。”

    衡胡笑得越来越灿烂。

    和司匡待的几天里,他已经摸清楚这个狂生的脾气了——在性命无忧的前提下,追求利益。

    只要价钱合理,哪怕是未央宫,也敢闯!

    因此,只要彩头吸引力足够,这场比试,总会答应。

    他作为诸子百家之人,很期待司匡对付兵家时候的风采。

    是赢是输,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会拿出什么样的理论!

    当日对抗小说、农、儒家时候的理论,可是,让三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如果兵家也能从比试中有所收获,说不定真的可以把匈奴打穿!

    衡胡面带潮红,右手握拳,抵着嘴巴,咳嗽几声,清清嗓子,“咳咳咳咳……’”

    喉咙清理的比较舒服了。

    他笑容不减,声音朗朗,“良岳声称,此次比试,他愿拿出先祖所留《素书》原本作为彩头。公若获胜,《素书》尽管拿走!”

    司匡眉头紧蹙,绞尽脑汁回忆这本书的相关信息。

    这本书的名字很朴素。

    不像儒家经典。

    说是道家吧……又没怎么听过。

    既然是兵家祖传之物,应该是兵书吧。

    叫《素书》的兵书……

    这段记忆,就在嘴边,可是怎么也说不出来。

    急死了。

    司匡擦了擦额头上被寒风吹凉的汗珠,吧唧一下嘴,“这本书的名字,怎么这么耳熟,衡兄,可否提点一二!”

    衡胡眼中掠过一丝得意,屁颠屁颠的提示:“嘿嘿嘿,这可是我大汉第一兵书!”

    大汉第一。

    范围锁定了。

    他口中的大汉,指的是西汉。

    而西汉最强的兵书,貌似只有一本。

    司匡一个激灵,想到了答案。

    双眸中金色光芒愈加强盛,呼之欲出,“不会是……”

    虽未说出,但衡胡心领神会,笑着点头。“没错!七十年前,这本书被世人称为《黄石兵法》。”

    “轰!”

    司匡脑海炸了!

    真的是这本书。

    兵家的彩头,过了吧?

    《素书》的主人貌似只有两个。

    黄石公,张子房。

    如果是原本,那岂不是张良所留?

    良岳姓良。

    难道是……

    倏忽,一段信息从脑海中闪过。

    张子房有两个儿子:张不疑、张辟疆。

    前者犯罪,把侯国弄没了,成了守城更夫。而后者,在建议丞相陈平迎合吕后,便跑去了上党,改姓良。

    这么说,这个良岳,是张辟疆的后代?

    张良的后裔?

    司匡嘴里发干,咽了口唾沫。

    《素书》原本,总比匡章手书值钱吧?

    这可是辅助刘邦打天下的兵书!

    原本蕴含的气运点……

    最少也得四百点吧。

    “呼!”

    他的呼吸逐渐加重。

    看来这个比试,非去不可了。

    只要赢了,在下一次交换中,可换《齐民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