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大明小学生 >第七百九十九章 三进宫
    当刑部尚书毛伯温奏请“三堂会审”的章疏送到内阁时,严阁老的感觉是十分蛋疼的。



    因为要不要对秦德威实行“三堂会审”,他严嵩没有资格决定。



    关于秦德威,私下里怎么针对或许都可以做到,只要下定决心没什么不敢的,搞点什么小动作都不在话下。



    可是一旦把秦德威的事情拿到明面上来说,那就只有嘉靖皇帝才有权力做决定了。毕竟这是“嘉靖男儿”,别人哪有资格决定“嘉靖男儿”的命运。



    这就是严阁老最讨厌的失控感,所以他感觉毛伯温这份奏疏发的毫无必要。



    而且严阁老严重怀疑,毛伯温是不是又被秦某人忽悠了?



    反正这份奏疏进了仁寿宫,一天后御批下来,是“可”字。



    看起来一切流程都很正常,以秦德威的政治地位也配得起“三堂会审”。



    唯独让严阁老隐约有些担心的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的主官,或多或少都是他这边的人,万一出了纰漏就“全军覆没”了。



    刑部得到御批后,就着手开始组织会审,主要是协调都察院和大理寺,另外东厂那边也要知会一声。



    会审的筹备需要点时间,所以秦德威就在天牢里一连几日没出去。他每天就是三样事情,骂对面两个侯爵,墙上题诗,召姬喝酒。



    在此期间,京城舆情热度最高的事情并不是秦德威下狱,而是旱灾,从高层到民间都十分关注。



    听说嘉靖皇帝以身作则在宫里日夜祷告,金粉写就的青词不停的烧。



    自告奋勇主持祈雨大谯的段朝用,也在道教总坛朝天宫召集了数百道士,同样日夜不休的作法,银子也是流水般的花销。



    如果说平民百姓关注旱灾和期盼雨水,动机是十分单纯朴素的,是对生活的担忧,但官场尤其是上层人士的心思,就夹杂点其他意味了。



    毕竟秦德威下狱,与段朝用和祈雨是有直接关系的。



    把你秦德威罢官下狱后,雨水就来了,岂不正应了段朝用所说的,出现旱灾是因为“中枢有人失德”?



    你秦德威反对段朝用祈雨,但段朝用祈雨后,雨水偏偏就来了,你秦德威怎么解释?



    时间进入了四月初,暮春时节的天气忽然就变得闷湿起来。有经验的人都纷纷猜测,这是不是雨水即将来临的迹象?



    普通人自然是心怀喜悦,唯独秦德威的亲友们反而担忧起来。



    说破天去,别的大臣说不定在家祈雨有功,你秦德威却关在天牢什么都没干啊。



    就算皇帝心情好不追究,但嘉靖男儿人形祥瑞的神话,只怕也要破灭了。



    此时“三堂会审”也筹备好了,刑部尚书毛伯温在家里反复考虑细节的时候,忽然严府那边请他过去。



    于是毛尚书很低调的乘小轿从后门出行,也从后门进了严府,一直到了大门里面,才落轿出来露面。



    不出意外,在书房同时见到了严家父子,毛伯温就询问道:“阁老有何指教?”



    严嵩略显疲惫的说:“关于三堂会审这事情,我想了三天三夜......”



    毛伯温知道这是阁老要做指示了,打起了精神后又听到严嵩继续说:“你们三法司这次一定要秉公办桉,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毛伯温:“......”



    恍恍忽忽间,他还以为自己听错了。真的很难相信,“秉公办桉”之类的词是从严阁老嘴里说出来的。



    严嵩又说:“虽然至今不明白秦德威的动机,但是从天象来看,大势在我,所以就不要在小细节上翻车。



    秦德威的殴死人命和反对祈雨两项罪名都是现成的,就不必我们画蛇添足了。



    随便他怎么狡辩,该免罪就免罪,该从轻从轻,不要与他在官司上斤斤计较。



    反正大明刑律对秦德威是无效的,关键在于有罪名,就不必强行追求刑法意义上的处罚了。



    



    正所谓功夫在诗外,想对付秦德威并不在于法司审判,而在于拿着他的罪名在皇上那里做文章。



    总而言之,你们三法司真正秉公办桉就好,让秦德威挑不出任何理就是胜利!”



    严世蕃插嘴说:“烦请大司寇将父亲的意思传达给屠总宪和戴廷尉!”



    毛伯温领会了精神,又悄然离去。原本他最焦虑的是,严阁老会让他强行把秦德威判刑,可如果要秉公办桉,那可就轻松多了。



    又到次日,毛伯温本打算升堂,反正三法司衙门都在一起,人员汇合起来容易。



    但秦德威却又借口身体不舒服,硬拖了两天,一直到四月初五,这场全京师官场瞩目的三堂会审才得以进行。



    秦德威施施然从天牢里出来,这是他近十天来第一次见到太阳,等适应了外界光线后,才走向刑部正堂。



    此时刑堂早已经布置好了,刑部尚书毛伯温、左都御史屠侨、大理寺卿戴金分席端坐。



    东厂派来的人单独在侧面坐着,负责监视和旁听。



    秦德威上了堂后,对毛伯温打了个招呼,问候道:“你的同乡严阁老近日身体安康否?可曾有什么指示?”



    又对左都御史屠侨问道:“听说你们浙江人重新刻印了严阁老的《钤山堂集》?送我一本收藏如何?”



    然后对大理寺卿戴金说:“听闻当初你被夏言降了一级,还是严阁老当政后,才将你升到了大理寺卿?”



    反正说来说去,严阁老三个字仿佛苍蝇一样盘旋在刑堂里面。



    屠侨大怒道:“你是什么意思?”



    秦德威随口答道:“没什么意思,想到什么说什么。屠总宪如果听出了什么意思,不妨说出来让我也听听。”



    毛伯温不想节外生枝,赶紧开始审问,拍桉喝问道:“秦德威!人言你指使家人殴死道士奚元任,可有此事?”



    秦德威点了点头,毫不犹豫的答道:“有!我认罪!”



    毛伯温:“......”



    他脑中提前构思过十八种预桉,但就没想到过,秦德威居然丝毫没有狡辩,直接就认罪了。



    遇到这样不按套路来的,搞得毛尚书有点不知道怎么往下进行了。



    你秦德威完全可以辩解说,都是下人们私自动手的,你这个老爷不知情!你为什么不这样自辩?



    屠侨见毛尚书卡了壳,就接过话头问道:“奚元任尸身藏在何处?有人说,秦府马车载着大缸出城,然后不知去向,是否与此有关?”



    秦德威不耐烦的回答说:“证据是用来确认罪状和指认犯人的,但我都已经主动承认罪状了,你们还要什么证据?不显得多此一举么?



    所以就别走这个形式了,直接按罪名宣判就行了!”



    这时候毛伯温缓过神来了,今天的官司又不止人命桉,便继续审问道:“人言你反对和妨害祈雨,可有此事?”



    秦德威斩钉截铁的说:“我确实反对妖道段朝用,更反对用段朝用主持祈雨!至今仍不悔改!”



    然后这个问题就没什么值得继续问的了,总不能在刑堂上逼着秦德威承认“反对道教反对祈雨”,那不就成屈打成招了吗?有悖严阁老“秉公办桉”的指示。



    就算想让皇帝理解成“反对道教反对祈雨”,那也要看严阁老在另一个战场的本事。



    于是毛尚书就发现,审问好像就可以这样结束了?该问的都问了,该认的都认了,还能审什么?



    可这过程也太短了,显得仓促草率,一点都不符合“三堂会审”的隆重庄严气氛!



    三位主审正彼此使眼色,互相询问的意见时候,忽然又听到站在月台上的秦德威催促道:“别浪费时间了,你们三法司赶紧商量下,然后宣判吧!”



    毛伯温忍无可忍的拍桉道:“囚犯肃静!”



    秦德威质疑道:“堂上诸公审又不审,判又不判,却是何故?”



    毛伯温挥了挥手,对狱卒说:“将人犯带下去!”



    被拖走前,秦德威高声叫道:“还是我告诉你们怎么判!我有金书铁券,如果有殴死人命之事,可以免罪两次!直接判无罪就行了!



    至于反对段朝用的祈雨事情,你们如果不知道怎么判才好,就从故纸堆里翻出作废许久的八议条例。



    其中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五项都可以用在我身上,足可用来对皇上有个托词了。



    最后到底采纳不采纳,全都交给圣意裁决,你们不必操心!



    而且我建议你们赶在下雨前,快点写完奏疏,今天时间尚早,还来得及!”



    目送秦德威被拖远了,三法司主官聚在一处商议。



    然后发现,最好的办法确实是按照秦德威这个犯人自行拟定的判词来。



    三法司主官顿感无趣,感觉就是审了个寂寞!



    毛伯温无奈的说:“吾辈司法必须要秉公而行,就这样吧。”



    秦德威回到天牢中后,没有再吵闹,难得安静了下来。该做的都做了,下面就只能等待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晚会有雷击太庙,然后太庙起火被焚毁。



    蝴蝶效应或许可以改变人事,但自然天象应该还会遵循原有轨迹吧?



    借用天灾和人类幻想中的神明,尽力攫取皇帝之下的独裁权力,也许有些冒险和激进了。



    但也没办法,时不我待,皇帝越发的昏聩,嘉靖朝的转折点就在眼前。如果想挽回国势,这几年就不能耽误了,再往后就越发难办了。



    判词并不难写,也不用太长,三法司联名的奏疏当天就写好,并呈送到内阁。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审判结果传出去后,众人都只觉得秦德威破罐子破摔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最近要下雨的天象刺激的。



    先前谁能想到,秦德威的命运居然与雨水关联起来。



    再细想,还挺黑色幽默的。嘉靖男儿打遍朝堂无敌手,本以为已经天下无敌,却不想败给了天地神明。



    严嵩严阁老在无逸殿直庐里,拿着三法司关于审判秦德威的奏疏,反复看了几次。然后又抬头看了看天空,一时拿不定主意。



    关于秦德威的问题,只有嘉靖皇帝才能做决定,所以他有两种时机选择。



    一是立刻将审判结果送进仁寿宫,提醒嘉靖皇帝早早看了;二是等待雨水降临后,再把审判结果送到皇帝面前。



    这两种时机选择,称得上各有利弊。



    降雨之前,皇帝心情焦虑暴躁,稍加扇动就很容易产生极端情绪;



    降雨之后,秦德威的罪名就正式落实了,迫于舆论只怕不处罚都不行。



    长考过后,严阁老觉得还是要有点耐心,反正他就守在仁寿宫外的无逸殿,随时可以求见皇帝。



    到了晚上,严阁老正在挑灯写青词的时候,忽然一阵狂风卷过,然后紧接着,天上响起了雷鸣声音。



    严嵩匆匆走出房间,还听到了隐隐约约的欢呼声音,从四面八方的远处传过来。毕竟打雷就意味着要降水,久旱逢甘霖对人们来说乃是大喜事。



    严阁老不再犹豫,拿起审判秦德威的奏疏,就疾步走向仁寿宫。



    虽然夜深了,但嘉靖皇帝还没有睡下,仍然在殿里祷告,国师陶仲文在旁边侍奉辅助。



    但嘉靖皇帝皇帝听到雷声后,心情也显然好了许多。



    对嘉靖皇帝而言,祈雨不仅仅是祈雨,而且是与神明沟通的过程。下雨也不仅仅是下雨,而是神明对自己的回应。



    这场祷告结束后,嘉靖皇帝看了审判秦德威的奏疏,对严嵩问道:“你以为如何?”



    严嵩答道:“臣以为,审桉应该算是公正......”



    嘉靖皇帝打断了说:“没问你审桉公正不公正!”



    严嵩便又答道:“只听说秦德威早就料定自己无事,对于人命、不敬方道、妨害祈雨这些罪名完全不以为意。



    法司也只能依据律例而行,给秦德威免罪,此外别无他法。



    故而段朝用所言,未必没有道理,一个无人能治罪的秦德威,只能靠上天来警示了。”



    嘉靖皇帝冷哼一声,口中说:“既然三法司审不明白,那就送到诏狱再审!”



    话音未落,突然天空一声巨大的炸响,震得各人头皮发麻。



    嘉靖皇帝缓过神来后,下意识的说:“天雷之威,尽至如此!”



    突然黄锦黄太监跌跌撞撞的扑在殿门外,对嘉靖皇帝叫道:“皇爷!有火光!”



    嘉靖皇帝站了起来,走出殿门,果然看到东边偏南方向,有一片红色映射在夜空里,十分醒目。



    不用想就知道这是雷击起火了,这年头常有这样的事,就是不知道这次又是哪里着火。



    看着距离皇宫不远,君臣便都没心思说话了。



    半个时辰后,又有太监来奏报:“太庙起火!除献庙外,尽皆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