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少帝成长计划 >第0366章 友人赠鲤
    汉正武元年秋七月丁丑(十四),楚国,曲阜(fù)。

    作为儒家先圣孔仲尼的故乡,曲阜,无疑是鲁地儒学氛围最浓厚的地方。

    尤其是以弘扬《周礼》为立命之本的鲁儒一脉,更是将曲阜方圆数百里的区域,视为最后的大本营。

    ——就像老刘家将关中,看做最后的老窝一样。

    楚国本就位于汉室东海沿岸,距离长安远数千里,即便和函谷关之间,都还隔着整个梁国。

    自然而热,山高皇帝远的,长安中央对楚国地区的掌控难度,无疑是大了些。

    再加上鲁地,在汉室开国之初,就曾有过‘项羽老窝’的政治污点,更使得其治理难度陡然增加。

    也正是出于这个考量,汉高皇帝刘邦才将自己的亲弟弟封在了楚地,享邑数十城。

    在刘邦看来,弟弟刘交本分憨厚,手腕、能力都足够治理鲁地;且刘交在儒家内部的学术身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鲁儒一脉对汉室中央的对立情绪。

    从最终结果来看,刘邦做的没错。

    有身为荀子再传门徒刘交弹压楚地,鲁儒一脉,确实在汉室鼎立之后踏实了下来。

    ——最起码,没再出现开国初,鲁儒争相为鲁公项羽披麻戴孝的事件。

    但成也此,败也此···

    刘邦只考虑到弟弟刘交的儒士身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鲁地的敌对情绪,但刘邦没考虑到的是:让弟弟刘交成为楚王,反倒使得鲁儒一脉,得到了一个位高权重的代言人,和保护伞。

    道理再简单不过:从春秋时期到战国结束,秦统一天下这数百年内,曾兴起一方的学派学说数以百计;但这上百家学派学说当中,洗脑能力最强悍的,当属儒家无疑。

    在一位儒家出身的刘氏宗亲,成为统辖自己的楚王之后,鲁儒一脉,算是迎来了自己最高光的一段时光。

    与之相应的,便是长安中央对楚国,尤其是靠近彭城、曲阜一带的鲁地,几乎丧失了所有实际掌控!

    现如今,长安中央或许能决定楚都彭城的县令,楚王刘郢客的内史、中尉,乃至于诸侯王相。

    但曲阜的县令,却不再是长安朝堂说了算了···

    准确的说:自高皇帝刘邦封弟弟刘交为楚王之后,楚元王刘交以‘尊先圣’的名义,对曲阜许下了很多政治优待。

    而刘邦看着鲁地逐渐安定下去,便也没有过多追问此事。

    自此,祸根埋下。

    现如今,哪怕是楚王刘郢客,在曲阜的鲁儒们面前,都得严格按照周礼,做出诸侯王应有的架势,才能得到理论上、名义上的支持。

    对曲阜地区的行政插手,自然是提都不用提。

    对此,鲁儒一脉的说法也是十分‘在理’:当年元王说要尊孔圣,如今大王却要为难孔圣之后,是何道理?

    这,就是二世楚王刘郢客登基之后,对曲阜县的状况提出疑问时,鲁儒一脉给出的答复。

    ——曲阜,已经是一个绝对不能掀的烫手锅盖了!

    除非长安中央以雷霆之势,将包括孔士一门的所有鲁儒连根拔起,否则曲阜,就见永远是汉室版图上的‘自由国度’。

    在这里,没有汉律汉法,没有朝堂律令,甚至没有楚王诏谕。

    曲阜仅有的十几户‘躬耕之家’,只遵守孔圣人留下的君子六艺,以及论语、六经所记载的道德规范。

    便是在这种奇异,晦暗,又异样祥和的城邑,却坐落着一户满是书香文墨之气,又丝毫不见奢靡之处的矮院。

    在院门外,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做儒士大半,手上攥着一条鱼,面带谦逊的等候主人的接见。

    如果青年这个样子被街坊邻里看见,保不得要问候一句:小伙子,又来了?

    但没人知道,就是这样一位眉清目秀,气质温润,谦逊中又隐隐带有一丝威严的青年,竟然来自长安···

    ······

    “袁令吏又来了?”

    后院,一位年过而立的儒士正端坐于案前,看着眼前的经书残卷,头都不抬对进入书房的仆人问道。

    “呃···”

    儒士突而一问,仆人顿时愣在原地,片刻后又慌忙一拜。

    “唯。”

    “袁令吏着儒袍、冠,正于门外今后。”

    听闻下人的汇报,儒士满是无奈的摇了摇头,手指抚上了两眼间,不住揉搓起来。

    “唉···”

    “何苦呢···”

    唏嘘片刻,儒士终是面色一定,将目光重新撒向眼前的竹简。

    “转告袁令吏,非吾不见,实府中杂事繁多,无暇见客。”

    “还请袁令吏改日再来。”

    见此,仆人只好深深一拜,正要离去,又好似想起什么般回过身,略有些迟疑的轻语一声:“主君。”

    “方才仆似见袁令吏,乃携礼登门···”

    听到这里,儒士终于是从案前起身,再也没有了研究经书的兴致。

    “堂堂朝廷命官,竟懈礼等吾门···”

    “这是陷吾于不义,逼吾非见不可啊···”

    “哼哼,汉官威仪吗···”

    心中暗语一声,又哀叹着摇了摇头,儒士终于第一次抬起头,将目光撒向眼前的奴仆。

    “何礼?”

    奴仆自是赶忙一拜:“河鲤。”

    儒士闻言,面色陡然一滞,过了许久,终是又叹一口气。

    “请袁令吏至此吧。”

    望着奴仆领命远去的背影,儒士不由自嘲一笑。

    “竟以鲤相赠,莫非欲于吾以友人交?”

    戏谑一笑,儒士又是一声长叹。

    “还是鲁儒一脉干下的好事啊···”

    “唉···”

    ······

    在仆人的引领下走入后院,袁盎便将手中细绳挂着的鲤鱼交给奴仆,向着远处那一小片数丈长宽的‘竹林’走去。

    待等看清‘竹林’内,一位英俊儒士正端坐矮几前,不时轻酌一口筹中浊酒时,袁盎便定了定身,严肃的整理一番衣冠,便是摇一拱手。

    “末学晚进盎,拜见申公!”

    听到这一生响亮的拜喏,饶是心中再不愿,申培也只得是‘赶忙’从筵席上起身,对‘竹林’外的袁盎拱手一拜。

    “袁令吏不必自谦,鄙人亦不敢当袁令吏以‘公’称之。”

    客套一句,申培便带着一副热情的面容,手臂指向自己对面的矮几。

    见此,袁盎也只好再一拜,才来到‘竹林’中,在申培正对面的矮几前跪坐下来。

    “贵客登门,然寒舍简陋,若有招待不周之处,还请袁令吏莫怪···”

    见申培依旧在和自己客套,袁盎淡而一笑,正要回应,却听申培面色古井无波的又给自己添了筹酒,便似是不经意道:“自太祖高皇帝时起,吾儒门便无有贵幸于朝者。”

    “今袁令吏着儒衣行于鲁地,却颇有些蹊跷。”

    说着,申培被再一笑,似乎是在印证自己接下来的话没有敌意。

    “不知袁令吏师从何门,治诗邪?书也?”

    申培一语,顿时惹得袁盎愣在原地,手中刚举起的酒筹,也一时不知该送到嘴边,还是放回案几之上。

    乍一听上去,申培的话好像确实没有什么敌意,只是中规中矩的寻求袁盎的自我介绍而已。

    但对于熟知儒家文化,对儒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了如执掌的袁盎而言,申培这短短几句话,却不亚于在自己脸上狠狠扇了几巴掌!

    别的不说,光一个‘师从何门’,就足以让袁盎无法维持表面上的淡定。

    道理再简单不过:如果是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儒家青年士子,在互相的交流中问出一句‘你老师是谁’,那自然是在互相了解。

    但这话出自申培口中,那就彻底变了味儿了。

    ——当今天下,但凡有些见识的,谁不知道申培师从荀子门徒浮丘伯,乃楚元王刘交的同门师弟?

    这句话从申培嘴里问出来,就跟后世,一个清华或北大出身的大学僧,在同学聚会上问其他人:你们都哪儿毕业的?

    这纯粹就是磕碜人!

    也就是儒家讲究‘君子不恶意中伤’,申培又是儒家有头有脸的人物,方才的话才说的委婉了些。

    若是放在一个心直口快的法家士子身上,或是心眼比针眼还小的纵横家士子,保不齐要指着袁盎的鼻子骂一句:你特么也有脸穿儒袍?

    赶紧给老子脱了!

    但作为一个楚国人,一个出身鲁地的人,尤其还是一个对儒家有情感偏向、对儒家学说有一定研究的中央官员,袁盎的养气功夫,自然不至于被这么一句冷嘲弄破防。

    呆滞片刻,袁盎便似是从思考中回过神,脸上再次挂上了那人畜无害的和善笑容。

    “回申公问:盎无师、无门、无派,唯儿时启蒙,得一老儒略授《礼》,不敢显赫于公前。”

    毫无隐瞒的给出一个答复,袁盎便洒然抬起头,目光和善的对上申培那审视中略带些诧异的目光。

    二人对视了至少十五息,申培都没从袁盎的目光中,看出任何一丝说谎导致的心虚,亦或是惭愧带来的羞愤。

    就好似在申培这样一个大儒面前,袁盎对自己的出身没有丝毫自卑,描述起自己的过往,口吻却像是在说别人。

    “哼!”

    “久闻刘氏深讳厚黑之术;汉庭之官佐,怕也是近朱者赤···”

    暗地里腹诽一声,申培便不着痕迹的低下头,作势轻酌着筹中之酒,实则却是极力调整着僵硬的面容。

    不知过了多久,申培才结束了这次漫长的‘品酒’过程,似是毫无异样般抬起头,冷不丁发出一问。

    “袁令吏今日登府,乃公干否?”

    言罢,申培便稍一抬手,抢先道:“君子无中伤之举,故鄙人有言在先。”

    “今日,袁令吏若因私交而登门,鄙人自有良酒美糜以奉,便是袁令吏出身微鄙,鄙人亦当以礼相待。”

    “若为公干而登门,还请袁令吏略品薄酒,便西归吧。”

    说着,申培便似是真要逐客般起身,负手侧对向袁盎。

    “鄙人无官无爵,唯以祖传薄田数顷行躬耕业;朝堂之事,鄙人无愿与之,亦无出仕为官之念。”

    言罢,申培便把头一撇,给袁盎摆出了一副‘自便’的架势。

    见申培这般模样,袁盎总是心里恨得牙根痒痒,面上却依旧维持住那温和的笑容。

    “久闻申公清心寡欲,今日一见,晚辈受教。”

    不着痕迹的一记马匹递过去,袁盎稍一拱手,面色便随之一正。

    “好叫申公知晓:晚辈今日登门,确奉陛下诏谕,同申公商《礼》传延事。”

    “此事,乃陛下同北平侯张苍张公、及申公师浮丘公共商所定。”

    只此一语,申培便已是有些维持不住‘不食汉粟’的姿态,隐隐有些动摇起来。

    就见袁盎继续道:“岁初,陛下遣太中大夫陆贾出使南越,不料太中大夫收受南越王赵佗之献,以擅恕赵佗称帝谋逆之罪也!”

    “申公纵治《诗》,亦当只《礼》之何物,知何为人臣所为也。”

    “陆贾之所为,乃圣人言乎?乃《周礼》之训乎?”

    听着袁盎接二连三的质问,申培终是忍不住回过身,语气中满是不忿和不甘。

    “自非也。”

    就见袁盎嗡时如一个咬到猎物喉管的恶狼般,刚忙上前。

    “即非,陆贾自当伏法,而不从复得传《礼》也。”

    “然申公子始祖荀子授六经,乃授《礼》于陆贾一人;今陆贾获罪即亡,申公莫欲《礼》学绝于世,徒使孔圣之学,断于吾辈之手邪?”

    说到这里,申培已经是说不出任何一句拒绝的话,但那紧闭的眼睛,又丝毫看不出答应的架势。

    见此,袁盎终是长出一口气。

    ——能做的都已经做了。

    到了这一步,剩下的,就只能看申培能不能想通了···

    如是想着,袁盎便最后补充了一句:“晚辈至曲阜十数日,每日登门,却不得申公相见。”

    “申公莫以为,晚辈乃俱使命未成,获罪于陛下?”

    说着,袁盎愤然摇了摇头:“非也!”

    “若非同儒门尚有些许恩情,不忍《礼》学绝于天下,吾又何弃长安之锦衣,至此贫寒之地,以受申公如此轻待?”

    言罢,袁盎便愤然一拂袖,头都不会的向院门走去。

    走到院门,袁盎似是心有不甘般停下脚步,却并未再开口,摇头叹息着踏出门槛,消失在了申培的视线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