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我的父母重生了 >第266章 285:谁说不是呢?(四千字)
    冬风萧瑟。

    李江河在宿舍里盯着窗外光秃秃的大树出神。

    “三哥,想什么呢?”,王云立看见李江河在这里不知道干些什么。

    “没,休息休息眼睛”,李江河伸个懒腰,继续看着电脑。

    第二天就是余哗正式入驻先行者论坛的第一天。

    李江河还是难免有些担心。

    这种大咖入驻,可以开发布会,也可以不开,主要取决于合作的深度。

    网络,在此时还不能算作主要的宣传渠道,跟现在什么事网络宣发不一样,差不多2010年以前,基本就是智能手机大规模普及以前,纸媒和电视的宣传优先级一直大于网络。

    当然到2020年,纸媒消亡论就被念叨很久了。

    下班时分,邻居们在报箱前相遇,随便聊点家常,看看各自订的什么报社的报纸,然后回家,在晚饭前读一会报纸的场景现在基本上是消失殆尽了。

    但是也没什么可惋惜的,移动端的新闻不仅实时,方便,而且节省纸张,广告业少。

    纸媒原本的传递新闻的功能也就无关紧要了。

    李江河最后绝对不开线下发布会,只在线上宣传。

    因为线下开启发布会以及其他相关活动,需要余哗的相关配合。

    这就跟线上预热性质的宣传是两码事了。

    余哗能来是因为老院长的人情,只象征性收了一点报酬,而一旦开启线下,你给不给钱,给多少钱又是一个问题。

    然后余哗的配合度又是一个问题。

    你少给钱,让人家多出席活动,那不是消耗老院长的人情嘛,但要是多给钱,让人家多出席活动,似乎在人情方面还是有些怪。

    李江河浏览了一下相关帖子的热度。

    其他文学类和综合论坛是没有官方的宣传的,有些网友自发讨论基本也被版主删帖压热度。

    毕竟同行是冤家。

    一些跟文学没什么关系的,比如汽车论坛,倒是有些热度。

    他们和李江河的先行者论坛没有竞争关系,自然无所谓压不压热度。

    贴吧倒是成为了宣传的窗口。

    回帖人数众多,并且把那些被文学论坛删帖弄得心痒痒的网友吸引了过来。

    文学追星也很疯狂。

    这一点可以参考各大学邀请顶级大咖的讲座,像是余哗这样几乎在校园里人尽皆知的文学名家,去礼堂晚一些,基本是不可能有位置坐的。

    再进一步,文学家们也追星,他们往往通过写传记的方法来宣扬自己对偶像的爱。

    比如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薄伽丘的《但丁传》。

    这些人追着追着星,就顺手写出一本足以传世的文章。

    这种疯狂,也演变出一种“文学造星”。

    比如著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就造出了小四和韩赛车手两个,可以说那个年代最出名的青年作家。

    现在仍然出名。

    到了小四自己举办《最小说》“文学之新”,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新锐作家”们的颜值开始飞跃式提升,俊男美女们走上领奖台的时候,台下的文学粉丝们的尖叫声,会让你以为自己在周董或者歌神的演唱会。

    李江河浏览了一会,对明天余哗正式进驻先行者论坛比较有信心了。

    他起床喝了口热水。

    年轻人也要多养生。

    然后换上外套出门溜达了。

    这时候已经九点多了,操场上的人开始减少。

    李江河看着楼下,学生们排着队在那里褒着电话粥。

    他在操场慢跑几圈,开始思索阅读器接下来的路。

    毕竟没什么参照物,不像做个手机,起码还有大厂的经验给你指路。

    冬天跑步的人数本来就相对少一些,并不凛冽的冰冰凉的风从李江河脸庞刮过。

    边跑边想,边想边跑,等他回去的时候,差不多已经十点了。

    这是公告上关宿舍的时间,但是宿管阿姨通常留门到十点半。

    这时候是打电话的高峰期。

    李江河看着外边鬼鬼祟祟排队打电话一帮大小伙子,挠了挠头。

    打电话当然是要花钱的,但是对于那些异地恋要煲电话粥的同学们来说,电话费真不是一个小数目。

    由此,当年一种免费打电话的方式开始风靡校园。

    据说,这是冰城某工大的学生发明的。

    知识不但是力量,知识还可以省钱。

    只要你找到合适的那一根电话线,把它剪断,然后拨号的刹那把他用手连在一起,就可以免费了。

    这个方法最直观的影响就是部分大学生回宿舍的时间明显变晚。

    一开始宿管大妈还管,后来大妈一看,她自己也要打电话,既然有免费的,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成功加入白嫖大军,也就不好意思管学生了。

    异地恋,最难受的不是异地,而是你坐着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火车,还是硬座,最后却连一个拥抱都换不到。

    当年也不像现在,还有视频电话,能走到最后的真是“真爱”。

    上了楼去,李江河缩进被窝,和阮湘褒了一会电话粥。

    阮湘这几天想家,回家了。

    其他舍友也各干各的,开始准备期末考试了。

    ........

    李军开始自己的动作了。

    apple的马库拉写下过著名的营销三原则:“共鸣(Sympathy),专注(Focus)和灌输(Impute)”

    共鸣很好理解,就是理解你的目标客户群,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李军第一款手机定位就是高端旗舰机,卖的就是商务人士和部分电子时尚爱好者。

    他们不在乎你一千块的差价,他们买得起,他们想要的是身份感。

    就跟手表一样,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机械表它的时间就是不如电子表准,但是富豪们往往买账,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是身份和财力的象征。

    你手里一块劳,我手里一块劳,咱们看看时间相视而笑,都觉得对方是自己这一个“阶层”的人。

    那些电子时尚爱好者也一样,要的就是潮流,就是不同。

    除了身份感,就是办公的硬能力以及对于安全的需求。

    就像8848,实际上李军就准备按照那套路子宣传。

    专注没什么可说的,就是把你手里的活干好,别总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最后的灌输,是点睛之笔。

    灌输,换句话说就是教育消费者。

    这一点apple做的可太好了。

    他们是最早一批问消费者,产品能干什么的公司。

    他们的ppt非常精美,宣传视频制作精良,涉及各行各业的人物。

    从这一点看,老罗倒是真学的不错。

    虽然用不给充电器的方式“环保”,实在是让人有点难以理解,但是apple的环保理念是一直在体现的。

    每一次发布会,你都能看到环保认证标志。

    李军准备妥当,召开了发布会。

    摩托这一款旋盖手机的预估定价原本是五千左右,但是因为要跟李军打价格战,不仅提前推出,而且价格降到了四千。

    而李军,超乎所有人预料的,把价格定在了六千。

    这两千块,直接拉开了两个大档次。

    记者们下巴都要掉了,他们还是有常识的,实在有点搞不懂李军为什么这么玩。

    “李总您好”,记者迫不及待地发问道:“我们都知道摩托公司最近的新品降价策略针对的正是您的第一款手机,但是我们今天看到您手机发售价格,比之前权威专家预估的价格还要高,请问这是为什么?”

    “一分钱一分货”,李军说道:“摩托公司认为他们自己的手机只值四千,而我认为我们的奇异果一代手机,价值六千,所以定价比较高。”

    “可是您的奇异果一代手机比竞品的价格高出两千,我想消费者似乎很难选择您的更有价值的手机”,记者问道。

    “小灵通多少钱?”,李军看了一眼记者,“我注意到你的手机是爱立信的新款,而一个普通小灵通比你这一款便宜两千块,为什么你不买小灵通呢?”

    小灵通,最早是东瀛的技术,在没引进我国之前,他叫PHS,也就是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是一种个人手持式无线电话系统。

    它在东瀛有一个外号:“穷人的蜂窝”。

    它的建设成本是远远低于传统2G(GSM),既然成本低,那么资费自然也就便宜下来了。

    当时小灵通的资费基本是移动的五分之一,和固定电话差的不大,而且小灵通手机的价格也只有几百块,比起进口的各种花哨手机要便宜太多了。

    就是信号不好:“手拿小灵通,站在风雨中,左手换右手,右手打不通”。

    “这......”,记者迟疑了一下,回答道:“小灵通信号不好,功能也比新款手机少的多。”

    “那你觉得小灵通和你的最新款爱立信是竞品吗?”,李军问道。

    “不.......不是”,记者反应过来了:“您是说奇异果一代手机和摩托的新款手机之间的差距就像是小灵通和智能机的差距?”

    智能机,这时候也用来称呼功能较多的那些手机。

    虽然他们并不是真的智能。

    “这可不是我说的,是你自己说的”,李军笑道:“你要是把这句话报道成我的话,我可是要去起诉你的。”

    “那么按照这个定价,李总,您的奇异果一代手机的目标客户群是高收入群体吗?”,记者问道。

    “我想买得起智能机的都算是高收入群体了”,李军回答道:“我的目标客户群是那些富有个性,关注细节的人。”

    “我们的奇异果一代手机接受特殊订制”,李军说道:“除了宣传中的个性色彩订制,我们还对那些追求完美的客户推出了材料订制。”

    “客户可以选用意呆利进口小牛皮的包裹材料,或者其他能够彰显客户需求的材质”,李军说道:“只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特殊订制的耗时比较长,而且价格也稍高一些。”

    .......

    这边李军还在跟媒体侃大山,李江河则开始关注余哗入驻的效果。

    效果很离谱。

    差一点先行者论坛就崩溃了。

    在上午十点,余哗发出了自己的第一条帖子:“大家好,我是作家余哗。”开始,先行者论坛的注册人数就开始飙升。

    截至中午十二点,先行者的注册人数已经破千万了。

    李江河见证了这帮文学追星人的疯狂。

    在余哗的帖子下,已经有几百万留言了。

    这些人也未必这就是他的书迷,但是这种群体性的狂欢很容易让人激动起来。

    这时候的文艺青年也相对多些。

    小青年们没有手游可玩,没有网剧可看,网文距离成熟也还有十万八千里。

    这种环境就把一部分无所事事的小青年转化成了文学青年。

    而正如老院长所想的那样,带着先锋标签的余哗就是一个合格的文青细胞刺激器。

    这时候余哗发了自己的第二个帖子:“网友们对于《活着》怎么看?”

    《活着》写了徐福贵一生的跌宕起伏。

    无边无际的痛苦,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死亡,最后只剩下富贵和老牛,依然“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华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而余哗把这个词语解释的很好。

    赞誉是大多数的,诋毁倒也是少不了的。

    坐在电脑屏幕后边的余哗,点上一根烟,抽了一口。

    他并是一个科班出身的作家,他曾经是一名牙医,但他从牙医转行做作家的故事,却是很让人津津乐道:

    “一天,余哗在街上碰到了一位老同学,这位同学看着悠闲洒脱,于是余哗很好奇,这位同学就解释说自己在文化馆工作,整天也没什么事做,基本上就是喝茶聊天。余华接着问那怎么才能到你们那去工作。他同学便说,绘画、作曲、小说。”

    余哗说自己绘画作曲都不行,但是一想,小说谁都能写,于是就写小说去了。

    然后这一年,他就真进了文化馆工作。

    余哗叼着烟,在键盘上敲击着。

    他觉得这么征集意见倒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足不出户,也不用专门去书店签售就能跟书友互动。

    面对部分诋毁者,余哗一笑了之。

    当作家也是个要心态的活儿。

    而余哗的亲自回答,更是让论坛内的气氛达到高潮。

    这时候李江河看见王崎发来这么一句消息:“我靠靠靠,江河,快去先行者论坛,余哗,活着的余哗,在那里答疑!”

    李江河摸摸下巴,回道:“看见了,先行者论坛的老板真有本事,竟然能请动余哗。”

    “谁说不是呢”,王崎回了一条:“太牛了。”

    李江河笑出了声。

    “三哥,笑什么呢?”,王云立感到很奇怪。

    “没什么,就是开心”,李江河打字给王崎:“确实,他就是我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