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我的父母重生了 >第264章 283:先锋
    老院长这几天除了开会上课就是在思考请哪位老朋友帮帮忙。

    他顺便好好了解了一下这些论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老院长平时行政+学术都已经分身乏力了,何况少不了人情往来,带带学生,哪有时间上网接触新事物。

    但这算是给他提供了一个契机。

    “臭小子规模弄得还挺大”,老院长打开先行者论坛浏览了好一阵。

    虽然不如天涯,这种现象级的大论坛,也不如同在应天的西祠胡同,但这才办不到一年的先行者也算是论坛中的中坚力量。

    天涯不说巅峰,就是寻常时候,一个板块基本在线人数也有二十万左右,这还是小板块得规模。

    创建于1999年的天涯论坛,没用多久就声名大噪,让人完全忘记他当初就是一个炒股论坛。

    当时正是四通利方改版为新浪网的时候,一部分网民带着对精英化论坛的渴求来到这里,并最终扎根。

    这或许说明,早期炒股人士精英居多?

    算上重复注册的人数,天涯的论坛用户接近一点五亿。

    这时候论坛也多,数量最高峰的时候,据统计能有160多万个大大小小的论坛。

    先行者论坛算上重复注册,也不过两百多万人。

    但已经差不多算是中间力量了,毕竟这160多万个论坛,不可能都那么大规模。

    老院长意外地发现先行者论坛还挺活跃。

    尤其是这还是一个偏向文学性质的论坛,看的老院长还挺欣慰。

    生活水平提高了,爱好文学的人也增加了,这是好事。

    而且这论坛看着还挺活跃。

    当然,暂时还不明白什么叫论坛“拖”,什么叫疯狂灌水。

    他看了半天,从他的角度看,论坛的发文质量确实有限。

    但是网络文学这个新模式把他吸引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连载不是什么新模式,但是网络连载跟以前那种杂志连载的区别在于:及时反馈。

    以前虽然也是连载,并且读者在阅读完之后顺理成章会进行评论,但那依然是一种“坐着文学”。

    而网络文学已经在向着“读者文学”转变了。

    这个变化让老院长若有所思。

    网文从来不是一种简单的类型文学。

    都市,玄幻,奇幻,武侠,体育.......听名字差距就够大了。

    但是看得多的读者会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是都市,还是悬疑,仙侠,奇幻,玄幻,一直延伸到历史,现实,虽然名字在变,背景在变,故事也时不时变一变,但是核心逻辑从来没变。

    以前是杀怪升级,寻仇报仇,把妹开荒,然后换新地图。

    现在是搞着笑杀怪升级,搞着笑寻仇报仇,搞着笑把妹开荒,最后换新地图。

    或者冷着血杀怪升级,冷着血寻仇报仇,冷着血把妹开荒,最后换新地图。

    而且故事内核也差不多,不外乎拯救世界,拯救家人,拯救自己。

    不管是种田流,凡人流,洪荒流,太古战争流,无敌流,不管怎么写,都要按照一套内在逻辑写。

    网文按照这个角度看,它又确实可以称作是一个类型,是一种典型的类型文。

    所以反套路文后期乏力的原因就在这里。

    反套路,要先有套路,套路就这么多,写完就没了,上哪里反套路去。

    老院长看了诸如痞子蔡的《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样的网文,也接触到了最早的那些连载的还不成后世体系的玄幻文,感觉可以成为一个大论题,写些文章。

    然后他根据这种论坛所吸引的网民类型,开始思考请哪一位来站站台。

    他首把纪实文学这种时常会给阅读者带来痛苦的文学方式排除了。

    而且这类作家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

    其次就是海外那些华人作家。

    不说认不认识,根本也没什么必要请他们。

    再次,把严肃文学作家也排除选项。

    不过很有意思,老王朔这个明明可以算进严肃作家的作家,却常常不被算进严肃作家。

    因为他干的就是一部分纯文学作家最不喜欢的:“消解崇高”,“游戏人生”。

    你很难看《李自成》笑出声来,但是《动物凶猛》可以。

    这么一来,范围也就很小了。

    老院长手摩挲了一下自己下巴上的胡茬,心想晚上还要去开会,这昨晚忘了剃了。

    “老林”,办公室外一个老人走了进来。

    “哎,老李”,老院长笑着起身,给老人找了个位置。

    此君也是应大的教授,只是前几年刚退休,他孩子去英吉利不回来了,他不想去,只想呆在应大这一亩三分地,可老伴走的早,真成了孤寡老人了,只能没事就来学校里再看看。

    高校里一些老教授,真是这样,他们不愿意走,孩子则不愿意回来,最后只好在学校附近孤单地过日子,有些丧偶的老教授长期没人陪,没人说话,甚至都有点混混沌沌的。

    “老林,时髦啊”,李教授的精神状态尚可,没退休的时候他就是个老顽童,笑对生活,“还会网上冲浪了。”

    “你老李能学会,我还能比你笨嘛?”,跟老院长对路的同龄人也不算多,他明白李教授的困境,愿意陪这个以前的“对头”多聊聊。

    “哎,你年轻时候那也没聪明到哪里去”,李教授弯着腰笑道。

    “咱们这一批最聪明的是老刘”,老院长挥挥手:“我确实不算聪明,也就比你聪明了那么一点吧。”

    “说起老刘,唉”,李教授手按了按自己大腿,“他可惜啊,死的太早了,什么都没看到呢。”

    “他学老庄,比咱们超脱”,老院长安慰道:“咱们是俗人,熬上来,再熬下去,就是了。”

    “你也看的开”,李教授把脑袋凑到屏幕前:“你这看什么,是论坛?”

    “嗯”,老院长把事情简单介绍了一下。

    “你这个小徒弟名声倒是大,应大本科生里也有段时间没出这种商业的人才了吧?”李教授问道。

    “只是创业的少,改开才几年”,老院长摇摇头。

    “那你准备请谁啊?”,李教授好奇道。

    “小余吧”,老院长说到。

    余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都是已经写完的作品,这两部都能列入九十年代国内影响力前十。

    现在,他还是那个先锋文学的代言人。

    后来就从“先锋”转到“世俗”,换风格了。

    先锋,同样年轻过的老院长知道,这是一个足够吸引年轻人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