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计划
    “殿下,该休息了。”

    “不急,我将这个设计完稿就休息。”

    薛尚宫凑到近前,只见朱瞻基面前的案几上摆了一大叠的白纸,每一张白纸上面都画着比较抽象的图案,这跟朱瞻基以前画的工笔有着巨大的差异。

    朱瞻基的字写的不错,画画也还过的去,包括雕塑也能入眼。不过他的风格偏向于工笔和写实,与现在推崇的写意是两个风格,所以不太受到认可。

    “这是什么?”

    “皇家旗帜,国旗,还有军旗。这些只是初稿,明日拿给皇祖父过目,然后确定下来。”

    既然要下西洋,朱瞻基当然想到了吧国旗,军旗,还有皇家旗帜制作出来。

    皇家旗帜主色调是红黄色,图案是一条黄色的五爪金龙,口中衔着太阳。

    而国旗淡黄色调,是略小的金色太阳与一个稍大的银色月牙,组成了一个大圆,代表日月。下面有一片蓝色,缀以波浪线,代表日月升起。

    军旗分为海军和陆军,陆军是黄色调,缀以红色,一个囊括了亚欧大陆和南洋群岛的地图,代表大明疆域,上面是日月,下面是各军的代号。

    而海军旗与陆军旗几乎一样,不过是蓝色调,陆地是黄色。

    这些旗帜也都是差不多三比二,或者是五比四的比例,不过与现代国旗不同的是,高度长一些,宽度短一些。

    因为这个时代的旗帜为了撑起来旗面,基本上都是竖着的长方形。其实这样的设计,比后世的旗子,更加符合力学原理。

    高度长一些,吊在旗杆上,展开的面积也就更大。鬼知道后世的国旗为什么就变成宽度更长,要是没有风的时候,就软耷耷地垂在旗杆上。

    至于只有亚欧地图,也是朱瞻基有意为之,只有等到大明实际占据了那些新大陆,才会印在旗帜上面。

    现在欧洲,还没有出过国门呢,如今也就是葡萄牙刚刚在北非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

    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有什么国家。

    薛尚宫叹了口气,帮朱瞻基将这些画稿都整理好,收了起来。“刚回来没多久,你就又要出门了。”

    朱瞻基笑道:“要是没有意外,这也是我最后一次出远门了,以后,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薛尚宫还想说些什么,几个太监和宫女跑到了朱瞻基偏殿的门口,激动地说道:“殿下,陈良媛要生了……”

    陈良媛就是朱瞻基以前风花雪月四女中的秋月,成为朱瞻基的嫔妃后,用回了自己的名字。

    朱瞻基对她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闻言跟薛尚宫说道:“你去跟杨奉御交待一声,我先去陈良媛那里,晚一点再去她那里。”

    按照规矩,朱瞻基今天是要陪杨奉御的,不过现在孩子要出生,他当然要先去看看孩子。

    当天晚上,一直到凌晨时分,陈良媛被折腾的死去活来,才生了下来了一个男孩。

    至此,朱瞻基已经成了五个孩子的父亲。

    对国旗的设计,朱棣根本不重视,相反,对于皇家旗帜和军旗,他却格外在意。

    对于几面旗帜,他也提出了一些意见,进行了一番小的调整,然后拿到了朝堂上去讨论。

    大臣们知道这是朱瞻基的设计,又得到了朱棣的认可,所以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反对,就定了下来。

    由礼部牵头,內监印染局负责印制,各种龙形和日月都有现成的模板,最迟半个月,就能拿出成品。

    这只是一件小事,相对于朱瞻基做的那些造福万民,或者是能直接影响子孙后代的事不值一提。

    看到这件事已经走上了正规,他就不再关注。只要这些旗帜印出来,不需要多久,各个地方政府,军卫,都会收到印出来的国旗和军旗。

    除了银行的组建,他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下西洋的人员配置和物资筹备上。

    在以往,郑和四次下西洋,人数大约都是两万七八千人左右,舰船两百多艘,包括了大小不同的各种船只。

    舰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是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人员方面,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分成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

    指挥部分是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

    航海部分主要负责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

    外交贸易部分包括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

    后勤保障部分是负责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

    军事护航部分则是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

    这种船队人员组成,舰队编制都是是完善的、严密的。

    而这次由朱瞻基亲自率队下西洋,人员方面最少要增加两倍。光是他的亲卫就达到了一万两千人,还有二十多位王府世子,郡王,他们每人带领的团队最少也有三四百人以上。

    除此之外,还要增加贸易人员,增加作战部队,如今的人员虽然还没有确定下来,但是粗略估计,人数有将近十万,舰队的规模达到近千艘。

    但是不要以为这样就是大明舰队的全部家底,实际上,哪怕是近千艘战舰,也只占据了整个大明海军总战舰的四分之一而已。

    在永乐十四年,大明王朝拥有近四千艘艘船,其中一千三百艘巡船,一千三百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四百艘宝船和四百艘运粮漕船,此外还有两百多艘远洋宝船和大量护洋巡江的警戒执法船和传令船。

    如果加上河船和私人的海船,如今大明的船只总数将近两万艘,全世界其他国家所有的船加起来,也没有大明一家多。

    如今距离出发还有近三个月,朱瞻基已经要开始安排人手,以及组建指挥系统了。

    不过,这些工作朱瞻基基本上都安排给了郑和,这方面他的经验更加丰富。

    除了一些成建制的军队安排,朱瞻基基本不插手。

    人员的增加虽然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其他在舰队编制和人员构成上,四次下西洋已经将这套系统组建的非常完善了,不需要进行大的改动。

    朱瞻基需要安抚的,就是海军各位将领,因为大部分人都想跟着朱瞻基一起下西洋,然后再捞一笔功劳。

    对于众将的积极性,朱瞻基也不能打击,只能以安抚为主。实际上,这次跟他一起回到京城的海军舰队,基本上都会带上。

    从东瀛回来的时候,他带回来了海军大约三万多人的舰队,他们都是在作战中比较勇猛,并且在战术执行上,贯彻的比较透彻的舰队。

    这次下西洋,朱瞻基可不愿意像前几次一样,只是带去和平。如果有人不听话,那是需要教训一下的。

    为此,在火枪的换装有限序列,朱瞻基也增加了几支两栖部队的份额。

    当然,他们不可能全部换装火枪。朱瞻基基本上能保证每一卫五千五百人,派发一千支火枪,丰富他们的战术安排。

    如今这些军队的人员还在放假期间,从下个月起,他们就会在新江口水寨,进行火枪的实弹训练。

    这些自然也有都督刘江和三大舰队的总兵官来操心,朱瞻基依旧只用了解一下情况就可以了。

    身为一个上位者,这些都不需要他亲自费力运作。只要把任务安排下去,会有无数人愿意干,为了这个机会还要拼命竞争。

    筹备贸易物资,是朱瞻基需要操心的另一个方面。

    这个时代的其他国家,是什么都缺。无论大明运出什么样的物资,都是供不应求。

    但是货物与货物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因为有些商品的利润不到一半,有些商品的利润却能达到几十倍。

    大明向南亚各国输送一些铁器,工具,比如锄头,镰刀,利润其实就不太高,铁器方面,铁锅的利润的最高。

    但是为了笼络这些小国家,让他们安定下来,所以明知道这些商品的价值不高,也要卖一部分给他们。

    但是如果跟中亚,欧洲的各国贸易,那么这些铁器工具是当然不会卖的,要卖也要卖那些丝绸,茶叶,瓷器这些高利润的商品。

    当然,也少不了香料。

    从去年开始,內监前往南洋的商船,运回来了最少二十船的香料。这些香料的总重已经达到了两千吨,其中一大半都是从香料群岛运回来的。

    整个香料群岛一年的香料产量如今也只有一千多吨,除了他们自己吃的,其余的全部被內监垄断。

    而当地人根本认识不到这些香料的价值,不少內监的太监们,甚至安排了自己的家人在那里买下了一座座岛,然后专门给大明供应香料。

    剩下的香料则是来自溜山,也就是后世的斯里兰卡,还有一些是来自印度南部和泰国,柬埔寨等国。

    但是这里的香料无法垄断,因为帖木儿国和莫卧儿国的前身德里苏丹国也垄断了一部分香料。

    十几年前,帖木儿国为了将香料卖到欧洲去,甚至不惜发动了一场大战,直接攻占了奥斯曼帝国,活捉了他们的国王巴耶塞特一世。

    而当时,帖木儿国并不知道,他们实际上是救了整个欧洲。因为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几乎快要灭了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

    洪武二十九年,奥斯曼帝国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国、德国等国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欧洲人除了用巨款赎回三百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

    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

    但是,帖木儿国却一下子将奥斯曼打败了。

    相当于帖木儿国暂时挽救了拜占庭帝国,因为巴耶塞特死在监狱里,他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

    而他们在欧洲占领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在欧洲的扩张,让拜占庭帝国又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

    如今的香料,基本就控制在了大明和帖木儿国以及奥斯曼帝国手里。

    奥斯曼帝国其实比较苦逼,他们现在根本得不到亚洲的香料,只能从非洲获取香料。

    但是非洲的黑人太懒,香料的产量低的可怜。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欧洲对香料的渴求和巨大消费。

    欧洲的土地其实不适合种农作物的,从古至今,他们的粮食产量就不够。不过,欧洲的土地却是天然的牧场,所以适合牲畜生长。

    在如今这个时代,欧洲的中心还是南亚,西欧和北欧还是蛮夷之地,就是因为在南欧的土地能供应充足的粮食。

    欧洲人以肉食为生,在古代没有冰箱的情况下,一头牲畜不可能一顿吃完,肉就很容易泛滥变质,所以古代欧洲人常吃臭肉而不是鲜肉。

    为了解决食物变味的问题,加上浓郁的香味,香料就被引入了欧洲,因此香料也成为了需求极大的食物。

    香料散发出的香气、制成的食品在地中海周边地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罗马人食用香料并把这看成是文明饮食的标志。

    而在罗马人的葬礼上香料也必不可少。罗马人热衷于火葬,他们的葬礼上肉桂是主角,罗马人相信火葬配上肉桂象征着死者的灵魂将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所以无论罗马帝国的国势如何变化,罗马人对香料的热爱始终如一。

    甚至向某人涂抹香料和供奉香火,在罗马就是称王的前提。

    欧洲人食用香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这就导致了需求量的节节攀升。

    再过几十年,欧洲的大航海时代的兴起。最初的原因不是为了瓷器,不是为了茶叶,也不是为了黄金和丝绸,而是为了香料。

    因为瓷器可以用锡器代替,茶叶可以用草汁代替,丝绸可以用麻布代替,但是香料无可替代。

    香料在近代以前绝不仅仅是保存肉类的调料,因为它的价值要比肉类要高的的多,这么做好比在廉价布鞋上镶嵌钻石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朱瞻基前世就听过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

    一个德国的科隆大主教,能推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七大选帝侯之一,这七大选帝侯是四个俗人加三个大主教,比如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他们能直接选举罗马帝国皇帝。

    他翻越阿尔卑斯山,去朝见罗马教宗。结果行至半途大主教病逝了。

    死在半山腰上了,没有香料啊,没法儿给涂抹香料防腐啊,怎么办?不然过几天这尸体就烂了臭了,没法带回去。

    他的随从也真有招说,干脆给他煮熟了得了,煮熟了他就不烂了。但是这些随从的手艺太糟糕了,火候掌握不到位,最后把大主教煮成了一锅肉汤,就剩一副骨头架子在里头了。那没办法了,只好把这个汤倒了,把这骨头架子带回主教座堂。

    别的主教都是全尸下葬的,这位主教就是一副骨头下葬。所以只是从这一点,就能说明欧洲人对于这个香料的那种渴望是多么强烈。

    当时的人们迷信地认为散发出恶臭的尸体是灵魂堕落的标志,一个人如果有了圣洁的灵魂即使死去他的尸体也会发出香料的味道,这使得基督教会成了香料的最大收藏者。

    香料已经不仅仅是食物,而是与欧洲人生活休戚相关的东西。从出生洗礼到死亡棺材的陪葬,都离不开香料。

    进入到了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东西方贸易断绝,让欧洲人得到香料越来越困难了。

    所以欧洲人才开始跟这个阿拉伯人做买卖,阿拉伯人是很精明的商人,把东方的香料去运到威尼斯,阿拉伯人是头道贩子,威尼斯二老板,批发商再在欧洲各地批发。那么这个香料从亚洲运到威尼斯的价格相当于原产地的五十倍。

    虽然这个价格可能略有出入,但是出入不大。

    存储了这么多的香料,其实也是一个麻烦事。宁波市舶司的余先就多次提到,光是为了存储这些香料,现在市舶司预算一直在超支,因为光是为了盖仓库就耗费不少。

    因为大明的香料产量也不少,肉桂、豆蔻核仁、丁香,胡椒,八角几乎都有,销量不大。大部分都卖不出去,只能存在仓库里。

    但是对朱瞻基来说,这一些都是划算的,压制下了所有的反对意见。

    这次下西洋,他就准备打开海上航线,将这些香料卖给欧洲各国。

    当然,想要顺利占领欧洲的贸易市场,不仅仅只能商业,还有可能需要武力威慑甚至是镇压。

    那些不听话的欧洲城邦主,还有垄断了此时欧洲香料贸易的阿拉伯人,突厥人,都有可能成为大明经济征服欧洲的绊脚石。

    在另一个世界里,那被欧洲用枪炮敲开国门的不平等条约,不平等贸易,他都想重新实施一遍。

    不过,如何去欧洲,也是一个大问题。

    虽然走海路耗费最少,最方便,但是也最远,最不安全。

    如今可没有苏伊士运河,只有古运河。因为着这里他曾经杀了不少人,还闹出了一场国际纠纷,所以他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非常了解。

    在公元前八世纪,古埃及的法老就在这里借用尼罗河的支流建造了一条古运河。

    公元前六世纪,波斯人占领埃及之后,疏浚了运河,但是依旧需要依靠人力拖曳。

    到了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亚历山大远征军进入埃及的托勒密家族,对这条运河进行了改进。人工操作的水闸与水库,帮助运河具有了蓄水调节能力。

    这条运河可以自主行船了,就被后来的罗马人和阿拉伯人一直使用到十二世纪。

    只是古代的运河毕竟在各方面,还是不如近现代的同类产品。尼罗河日渐不稳定的水位与高昂的维护费,让埃及人最终放弃了运河。

    很多商队会选择从亚历山大港进入尼罗河,再从尼罗河岸登陆,用驼队将货物送到红海边的港口转船。

    所以大明舰队想要前往欧洲,不能利用这条运河,只能绕过整个非洲。

    至于后面威尼斯商人为了香料,想要开挖苏伊士运河,那是几十年后才会发生的事情,现在根本还没有这个计划。

    朱瞻基别的都不担心,他对全世界的水文条件都很很熟悉,绝对不会迷路,也会带足蔬菜,干菜,水果来补充维生素。

    但是这个时代的台风,却是远洋的最大困难。

    即便是后世的钢铁巨舰,在面对大海的时候,都显得那么无助,何况是现在的木船。

    太平洋和印度洋还好办,只要避开台风期,问题都不大。

    但是大西洋的水文条件是除了北冰洋以外就危险的,那里不仅仅有台风的威胁,还有全世界最危险的暗流和巨浪,这个根本就不是避开台风期能解决的。

    大西洋暖流给欧洲带来了温暖的气候,却也让这片大洋显得危险无比。

    朱瞻基在一张世界地图上做下了许多个记号,这些据点,都是大明需要占领的据点。

    现在,他在苏伊士运河的位置,画了一个圈,打了一个问号。

    可以说,这是未来几百年间最重要的一条通道,到底要不要占领,朱瞻基心里也没有拿定主意。

    打败马上就要倒台的马穆鲁克王朝,对大明来说轻而易举。帖木儿当初就打到了大马士革,洗劫了大马士革以后才离开,更别说有了火器的大明军队了。

    打下来之后开挖运河对大明来说也轻而易举,几个威尼斯商人都有这个财力,更别说大明了。

    但是,开挖运河之后的维护,包括周边复杂的局势,都将牵扯大明巨大的精力。今后的几百年,这里都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火药桶。

    大明派的人少了,守不住,派的人多了,就不划算。所以在接触到马穆鲁克国王之前,在了解具体的情况之前,朱瞻基有些拿不定主意。

    他叹了一口气,还是且行且看啊,如果到时候贸易正常化了,每年的利润多了,也许他不开挖这条运河,也会有人督促他挖。

    这一次,还是从南非绕过去吧,顺便,在南非那里也建设两个据点,为以后占领那里做准备。

    (今天要去郑州出差,明天的更新稍晚一点。请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