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贯史道祖 >第三十九章 稳汉平乱
    公元前157年,徐福掐指算出了,为所有百姓爱戴的好皇帝,汉文帝刘恒已经离开人世。他只有享年四十六岁啊!那接下来的皇帝呢?是否还能这样地好吗?

    徐福同徐该连忙走出了鬼谷,他们又买了两匹马,急急地向长安赶去。

    一路上他们只看见,几乎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白幡,多多少少的百姓都在痛哭流涕、呼天抢地。他们心中的悲恸也是难以形容的。

    他们赶到了长安,长安还在悲恸的守丧期,所有的店家都关上了门扉、都停止了营业。他们都以此来默默地表示着,对这位过世的、绝对爱民的好皇帝的哀悼。

    徐福和徐该在长安找了个客栈,他们住了下来。

    徐福已经一百二十一岁了,而徐该也已经有一百一十八岁了。但是,他们自从服食了元始天尊所赐给的仙桃之后,已经增加了三千年的寿数。因此两个人虽然白发、白胡、白眉,但是面容却仍然像童子一样的滋润,所以,住在客栈里也没有怎么引起别人的注目。

    汉文帝的服丧期,总共进行了七七四十九天。他所立的太子刘启便顺理成章地继了位,是为汉景帝了。

    徐福掐指算了算,对于这个皇帝他也是很满意的,但是对于辅助皇帝的那些大臣,他不得不摇头了,这个时候,汉朝的那些能够掌管国家大事的贤臣,如萧何、曹参、王陵、陈平,乃至于周勃都已经谢世了。国有明君、但无贤臣,国不当立啊!

    “我们去一趟‘河内郡’吧?”徐福说。

    “去河内郡?为何啊?兄长?”徐该问。

    “去为大汉王朝,找一个贤臣吧?”徐福回答。

    两个人便一起来到了,河内郡郡守府的门前。

    徐福让徐该做了一幅卦旗,在郡守府的大门对面,他们坐了整整的两天,在这两天之中,根本就没有人来答理他们。但他们依旧照样地坐着。

    周亚夫听到家臣来禀报,大门的对面坐着了两个算卦的人。一开始他也没有在意,后来他听到那两个人,竟然在他的门前整整地坐了两天了,他感到好奇了。莫不是对着自己而来的。他让管家把他们了厅里来。

    徐福领着徐该来到了客厅里,在客位上坐了下来,徐该则站在了他的身后。

    “你是算卦的吗?”周亚夫问。

    “是的,贫道算卦也已经算了有几十年了。”徐福回答。

    “你算得准吗?”周亚夫问。

    “应当是很准的!如果不准,贫道可是分文不取的啊。”徐福回答。

    “那你怎么算呢?”周亚夫又问。

    “贫道专算过去和未来。”徐福回答。

    “那你先算算我的过去吧?”周亚夫要求道。

    “那好吧!”徐福掐着手指算着。

    “你姓周名亚夫,兄弟二人,你的兄长名叫周胜之,他袭了你的父亲绛候的爵位。你的父亲周勃,乃是开创大汉帝国的最大的功臣之一。且又平定了诸吕的反叛,他功高熏天啊!”徐福算着说。

    周亚夫惊呆了,他没有想到,面前的这一位童颜白发的道者。竟然把他的家世算得了一字也不差,他愕然了一会儿。

    “贫道还是替将军,算算未来的事吧?”徐福接着说。

    “好吧!”周亚夫从惊愕中醒了过来。

    “将军要以什么方法算呢?”徐福问。

    “有什么方法?”周亚夫问。

    “有卜卦,有看面相,有看手相,有测字,有测物,将军可以自选。”徐福回答。

    “那就测物吧!”周亚夫回答。

    “请将军取物吧?”徐福要求着。

    周亚夫命人,入内堂取来了一柄短剑来,他把这柄短剑,命人交到了徐福的手上。

    徐福抽出了那柄短剑,只见那剑精光四射,剑身泓着一汪油亮。“剑者,利器也!可持它上阵,为国家解困除难,为自己建功立业。可是,剑太钢太梗。”徐福说着,用手指掰了一下剑头,然后一放,剑头发出了,“嗡……!”的一声声响。“剑太刚太梗了,易折啊!”徐福叹了一口气,换了另一种口吻又说:“将军如果能够在刚直之中,再渗入一丝的柔和,将军便可以长寿了,便可以继续成为大汉的柱石了啊!”徐福感叹地说。

    “大丈夫为人处世当断则断,委曲求全此非我性啊!”周亚夫也感叹着说。

    “将军难道也不为大汉帝国的黎民,委曲求全一下吗?”徐福进一步地问道。

    “不用多言!你算吧!”周亚夫断然地回答。

    “此乃天命啊!”徐福感叹着说。

    徐福用食、拇二指,比了一下剑身:“此剑围为三寸,它预示将军三年后便可封侯。”徐福说。

    “你这就不准了,依据汉制规定,一门中只能封一候,今吾兄已袭候爵,我何候可封啊?”周亚夫嘲笑着问徐福。

    徐福没有搭理他,又比了比短剑的剑身:“此剑剑身长八寸,当预示将军,又八年后便可辅助大汉社稷平定叛乱,然后便可以拜相了。”徐福评论着说。

    周亚夫笑着,捋着自己的胡须。他以为徐福是在大言摄人。

    “但是,此剑鞘长为九寸,当预示将军,又九年后会死于非命。”徐福翻过了剑鞘:“你看这剑鞘也已经磨破了,因此你还是饿死的。”徐福感叹着说。

    “这更不可能了,既然我贵为绛候,又如何可能没有吃的而饿死呢?不准!不准!”周亚夫笑着站起了身来。

    “这三年、十一年、二十年的事情,将军自己去接着看吧!十一年后,将军如果需要贫道的帮助,可以点燃此香。”徐福从袖中,拈出了一截一寸来长的细香,递给了周亚夫:“贫道告辞了,十一年后贫道同将军再会。”徐福说着,在周亚夫的惊愕的目光中坦然地离去了。

    三年后,周亚夫的哥哥周胜之,因为杀了人而被剥夺了侯爵,于是,周亚夫便被封了侯爵。周亚夫从此开始,对徐福算的卦,无比地相信了起来。

    又过了八年,汉景帝采用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实行了削藩的政策,引起了许多藩王的不满。

    当时的汉帝国,它所封的刘姓王,已经遍布了全国各地了。这些刘姓王都具有了自己的封地,都拥有自己的武装,因此,就等于已经是诸侯割据了。

    当时较为强大的吴王刘濞,联合了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胶西王刘昂,淄川王刘贤和胶东王刘雄渠。纠合了四十多万大军直向长安进逼。他们提出了“清君侧”的口号,这意思也就是说,皇帝的身边有小人,他们的起兵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这就是所谓的“七王之乱”了。

    汉景帝刘启,看到那四十万大军恶狠狠地向长安逼来,他害怕了。他把晁错腰斩于闹市,并派人向吴王刘濞报信,要求他们退兵。但是,吴王刘濞领导的七国的军队,丝毫也没有停顿,他们依旧往前猛攻着,看来他们不是“清君侧”了,而是要“清君王”了。

    汉景帝在最困难的时候,想起了父皇在临死前,告诉过他万一国家发生了大难,只有周亚夫这个人可以托付,并且可以放心地托付。他于是找来了周亚夫,让周亚夫带兵去平叛。

    但是,汉景帝刘启,像他的父亲刘恒一样,对自己是万分的节省的,而对百姓却是万分的宽容的,他只养了五万的军队。

    吴王刘濞,带领着七国的四十万的大军,从正面猛攻着梁国,梁国的梁王,写了一封又一封的告急文书,一封一封地向长安送来。汉景帝同周亚夫进行了商议。

    “我以五万之众,去梁国迎战四十万之大军,无疑是以卵击石。我们只有迂回到敌军的侧翼,发起突然的攻击,乘敌军不防,或者可以击溃吴王刘濞这四十万的大军。”周亚夫建议着。

    周亚夫率领着这五万军队,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睢阳。

    但敌人太强大了,周亚夫每天都在探究着敌营的情况,但他总是发现,敌军的防守无懈可击,他焦急地等待着机会。

    但是周亚夫,突然想起了十一年前的那个算命的道士,曾经送给他的那一寸长的线香,他从袖中摸出了这截线香,用火点燃了起来。

    守门的军士来报,军营的门口来了一位白发童颜的道长,要求见将军。

    周亚夫连忙下令请进,进来一看正是徐福。

    “将军遇到难事啦?”徐福笑着问。

    “是啊!敌军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啊!”周亚夫无奈地回答。

    “如果天降大雾,伸手不见五指呢?将军是否可以趁机出击啊?”徐福仍然笑着问。

    “如果天降大雾,伸手不见五指,我当可击之以溃。”周亚夫高兴地说。

    于是,徐福让周亚夫筑起了祭台,他仗着“打神鞭”,当然还是步罡踏斗,他唤来了星日马吕讳能与心月狐苏讳元,他命令两个星宿降雾。

    周亚夫则下令,所有的官军,每个人的左臂都绑起了白布为记号。凡是左臂没绑白布者,统统都击杀之。

    当夜,大雾笼罩了吴王刘濞的大军,周亚夫率领了他的军队冲入了敌营,砍瓜切菜般地杀了起来。敌军一时都懵了。也分不清敌我了。于是,全军都溃退了,周亚夫一战成名,连吴王刘濞的脑袋也给砍了下来,并且呈送到了长安。

    于是,汉景帝刘启便正式地进行削藩了。他接收了各国的武装。归入了大汉帝国的军队,文景的盛世便又重新开始了。

    周亚夫被拜为了丞相。

    周亚夫被拜为丞相之后,仍然是刚正不阿,他一直纠正、顶撞着汉景帝。有两次是很严重的,一次是汉景帝要给皇后的哥哥封侯,一次是来投降的匈奴的首领,汉景帝也要给他们封侯,但周亚夫还是毫不妥协地把汉景帝的要求顶了回去。因为汉高祖杀白马盟誓时说,无功而封侯者,天下共讨之。这可真真地把汉景帝给激怒了。两个人在朝庭上大吵了起来。于是,汉景帝对周亚夫的成见也越来越深了。

    周亚夫拜相后九年,有人诬陷周亚夫谋反,其实这是诬陷。但汉景帝把周亚夫,交给了全国最高的司法官审讯,周亚夫遭到了如此的大辱,便开始在狱中绝食。五天后,周亚夫在弥留之际,想起了二十年前给他算过命的老道徐福,心想:“他算得真准啊!三年封候,又八年拜相,又九年饿死。记得那时,徐福让自己在刚直当中,应当渗入一些柔和。对啊!自己为什么要硬顶皇上呢?转个弯、劝一劝,也不是一样的吗?哎!后悔晚啦!”想到这里,周亚夫大口地吐着鲜血,顷刻而亡了。这个时间还是徐福算定了的,周亚夫拜相的九年之后,因为自己的刚正不阿,自己把自己饿死了。

    两年后汉景帝刘启崩,享年四十七岁,他比他的父亲汉文帝刘恒,仅仅多活了一年。

    于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治的年代,“文景之治”便宣告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