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文坛救世主 >第313章 踩中刺猬(求票求订阅)
    历史就像十三岁的小姑娘,经常被人肆意地评说。

    电视机上面,周云深正在侃侃而谈着:“很多所谓的通俗历史作品,无非是把野史或者传闻中的历史拿出来用现在的语言组织一遍,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哲学观跟审美观。读者们阅读这种糟粕,其实是百害而无一利!”

    主持人倒是高兴得很,对于他们这种媒体人而言,观点越激烈越好,越尖锐越能吸引人。

    于是穆原赞同的说道:“的确很多作者的思想比较片面,对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有失公允。近些年来,有关历史的内容在文化界全面升温,什么讲三国、品论语、明末清初等等,您认为这种历史写作热是否跟功利有关呢?”

    “当然有关了。当初我们这一批写历史的人还不多,胡炜他也算是半个后来者,业界的口碑被很多作品给毁掉了!有的作者写明史,不过是拿本吴晗的《朱元璋传》或者现成的《朱棣传》、《嘉靖传》做参照,以网络低俗调侃语、无厘头幽默来炮制一本又一本书,力图发家致富。”

    周云深一口气说完之后,还有点意犹未尽的呷呷嘴,整个人对通俗化写作的态度一目了然。

    “什么历史本来可以更好看?正如我们一直说的那样,历史需要铭记,如果一心想要讨好读者或以流行文化为风向标,最容易流入低俗,这样的作品不比地摊文学高贵多少,最终只能让读者倒胃。”

    张楚微微皱着眉头,这周云深充其量也只是个研究者而已,说这种话只是在立牌坊而已,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影响力。

    为什么自己老爸会打个电话专门来让自己看这次的节目?

    类似批判整个类型的行为早就见多不怪,现在很多作家或者专家之所以被旁人所熟知,依仗的就是批评。

    好在这个问题并没有困扰他太久,因为在主持人穆原的询问下,一切都清晰起来。

    “那您觉得现在历史创作存在这样的误区,主要原因是什么?”

    原本的采访台本上面可没有这个问题,只不过是穆原在随机发挥,正好接住刚刚的话题。

    周云深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他叹息了一声说道:“主要是写作入门的门槛太低了。现在随便什么人,以为自己看了本史书之后就觉得能写历史了,这简直就是对历史的侮辱!或许大家也都知道了,有个所谓的青年作家,学都还没上完,就想着要来写历史小说,以为历史小说的读者会跟盗墓小说读者一样好忽悠,大错特错!”

    “您是在说张楚?”

    穆原狐疑的询问起来,他心里同时也乐开了花。

    毕竟这已经透露得很明显了,盗墓小说目前全世界就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而且还是学生!

    之前关于张楚新书要写历史的传闻已经在网上沸沸扬扬的,传播得非常广泛。

    他的读者们当然都是各种支持,只不过在旁人眼中就稍微有些不自量力。

    周云深这种人气不高的中年人,在话题度上面哪里有张楚高?

    节目做了这么久,穆原总算是来了点精神,这种爆点是多少节目都梦寐以求的。

    哪怕《讲诉》比较正经,并不是那些挑事儿的访谈节目,但也需要收视率跟话题来维持节目经费的!

    周云深很爽快的承认,“对,就是他。他一个理科生,大学都还没毕业,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历史跟张楚之前写过的幻想小说并不一样,其余作品只要想象力好文笔一般就能写,但历史作品要求的是准确,很难想象一个年轻人写历史。”

    “现在张楚还没有正式宣布新书的类型吧?就算他写历史,其实我觉得也挺期待的,毕竟人家是高考状元,北大学子,去年的最佳新人得主。”

    穆原不知道究竟是在帮张楚解释还是在刺激周云深,他这番话倒是让电视机的观众们知道究竟张楚是谁。

    的确,在人们固有的影响里面,写历史的几乎都是学富五车的专业人士,像张楚这样的年轻人几乎不懂历史。

    周云深继续开口说道:“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写历史,必须清晰的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信口开河,或者把史书上面的东西翻译成白话文。就像我写《敦煌》的时候,不仅亲自重返敦煌,而且还把相关历史记载全部都找到,同时也把宋朝的风俗人情、西域各个民族都了如指掌。历史不能顺便书写,希望张楚能把时间放在学习跟阅读之上,不要老是想着写东西。”

    电视机前面的张楚摇了摇头,这位周老师明明是为了卖书,几句话里面都不离他的那本《敦煌》。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行为可以理解,毕竟谁不说自己的作品好呢!

    但张楚很反感周云深这种夸赞自己贬低别人的做法,尤其这被踩的人名字叫张楚。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你爸打电话回来呢。”楚岚极其气愤的说道,“什么时候年纪成了衡量一本书好坏的标准,你的书还没写出来呢,他们就知道不行,什么道理!”

    “妈,您别气。他呀,无非就是想抨击我来获得网络热度罢了,我偏偏就不如他的意。”

    周云深或许是想踩一踩张楚,只不过这次恐怕踩到了刺猬身上!

    张楚一直都觉得一部感人的历史作品一定不是炫耀历史知识的佶屈聱牙的考证专集,也不会是生硬地把古文翻译为白话的历史流水账。

    以史为鉴,如果历史作品都不能吸引读者阅读,那这个词语又有什么意义呢?

    张楚想要从人性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有趣的、文学的观察,把人的历史分解成鲜活的、极具个性的、充满魅力的特殊个体来进行描述。

    更何况自己也不是没有去了解这方面的历史,他几乎把明朝的典章、器物、文化、风俗等概念了然于胸,深入到了明朝的历史情境中去。

    为什么现在历史类的作品被书店、读者们束之高阁?

    还不是因为它们晦涩难懂,除了真正的历史爱好者之外,估计没人会阅读这种违背现代消费者阅读习惯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