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唐朝第一女王爷 >第94章 唐朝文化底蕴(六)
    唐代文化基本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发展程度高;二是唐代文化极具开放性;三是唐文化有着明显得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

    唐文化体系中,包括文学、宗教与哲学、史学、艺术、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医学、百工技艺等方面,基本覆盖了当时世界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数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文化体系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唐文化的发达程度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当时唐朝的国都、亚洲的文化中心长安城为各国所向往。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对他的***民众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朝鲜、越南这些与中国或一衣带水、或山川相连的国家更是不断地把唐文化引进自己的国度。

    唐文化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向,一是唐文化的内在特质,二是唐政府对待文化的态度。

    唐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汉族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至唐初已近成熟的阶段。成熟阶段的文化有保持自己特性的信心和吸收消化他类文化内容的能力,因而有容纳异己的胸怀。部分由于这个原因,佛教、***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异域宗教才能一步一步进入中国。传入中国的影响极大的天竺佛教文化最终也确被中国本文化融合而中国化。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训诫,作为理念形态的儒家文化以“和为贵”,有相当大的包容性,这也是唐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一个内在原因。佛教文化也是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文化之具有开放性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认为万类不分、一切皆空,主张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这种普世观念也是唐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一个内在原因。唐初政治、军事强盛,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实行一种开放的政策。唐初的开明君主李世民重视文化交流,为唐代二百八十九年统治留下了一个开放的传统。唐政府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对进入中国的外国使节和商人以礼相待,尊重留居中国的外国居民的文化、宗教传统。唐朝政府还设专门机构掌管对外文化交流事务。唐政府的这种开明政策是唐代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成熟的唐文化摆脱形式的桎梏,向着自由和靠近民众,现实世界的方向发展。

    比如宗教文化在理论上成熟之后往往较形而上的抽象探讨更重视采取易为俗人接受的方式靠近民众,把握民众。至唐代发展成熟的中国文化就表现出了这样的特征。

    在文学方面,李白以他的手笔溶道教思想这种飘逸超脱的内容于古体诗这种自由不羁的形式而宣发自己以及自己那个时代的喜怒悲欢。他的诗极具感染力,在情感上较前代诗歌更接近民众。韩愈掀起的古文运动,推崇接近口语的古文,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广泛地弘扬儒家学说,也不自觉地为唐社会摆脱前朝文化思想束缚,自由抒发自我新的思想见解找到了一个工具。在当时还出现了传奇小说这种市民文学体裁,这也是当时文学向普通民众靠近的一个表现。

    哲学宗教方面,儒家经学出现空言说经、缘词生训的新风气,佛教出现毁佛毁祖、即心是佛的禅宗南宗,这都是突破前人理论、重视个人主观见解或主观体验的表现。当时“经院化”的佛教派别如法相宗仅几传就归于消灭,而“世俗化”的佛教派别如禅宗南宗却持续强劲发展。禅宗门内在唐代出现诗僧如皎然、灵彻、道标、贯休、齐己、可朋,高艺僧如怀素、贯休、善本,茶酒僧如降魔师、可朋、法常等。这些僧人与俗世名流往还,他们把佛理中的“净土”世俗化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净土化”了当时的世俗社会,也就是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诗化了唐代民众的生活。佛教在宣传上也开始采用俗讲变文这种十分接近民众的语言。

    在史学范围内,学者如刘知几、杜佑等都十分重视人事,重视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地理学方面和其他学术领域的许多代表学者也具备类似的治学精神。

    在医学方面,以孙思邈为代表的唐代医学家能摆脱前代理论的束缚,注重根据具体的病情立方施治。

    唐代民风也出现更加活泼的气象。在民间,歌舞流行,民众生活较为自由,当时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也较后来宋明时期为高。从唐代雕塑可以看出唐文化有“人化”这一特征。龙门石窟奉先寺雕像中,本尊卢舍那佛似帝王,二菩萨似妃嫔,迦叶、阿难似文臣,金刚、神王似武将。唐代塑匠们多模仿伎女形象来捏塑菩萨,其他诸神也无不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模型。这种佛教塑像不同于魏晋时的佛像缺乏“人气”、面目生硬、程式僵化。总体上说,唐代人对他们的时代很自信,他们更关心的是此世而非彼世。

    4重要影响

    编辑

    唐代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和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方便。陆路四通八达。海路开辟更多,有三条路去日本。并开辟了从广州、越南海到东南亚,西亚及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因此,唐在当时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

    而此时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快速融合,外国人及外族人影响于唐朝社会的,还有衣食化装,流行时尚。唐朝初期,社会风气还比较保守,妇女出行时头戴幂篱,长可过膝,遮蔽全身。其后学胡人,戴胡帽,穿翻领开襟胡服,至盛唐或衣半袖裙襦,袒胸露面,无复遮蔽。仕女化装追求时兴,如发型仿效少数民族,有乌蛮髻、椎髻;面饰则有吐蕃妆、回鹘妆等。至于餐桌上的饭菜,也在变换花样,开元年间,宫廷御馔“尽供胡食”。

    开元、天宝时期,大量外国人及周边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甚至出现了“胡化”苗头,引起世人的担忧。但唐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将胡风夷俗,融聚为中华文明,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

    朝鲜半岛

    新罗受唐文化影响最深,学生留学中国最多达百人,有些更在唐朝做官,因此新罗亦仿效唐的政治制度,据此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组织。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可见其受唐文化的影响;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更在新罗广为流行。朝鲜本无文字,唐时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新罗文字实亦由中国字音转化而成;此外新罗历法及律令都是模仿唐代律历而成的。唐代盛行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禅宗等也在朝鲜流行,新罗亦以《本草经》、《素问》等中国医书为教材,并把中国医学传入朝鲜。

    日本

    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6 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次改革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还仿隋唐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8 世纪初,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8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城。

    8 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日本人的生活习惯、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