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我的老子是崇祯 >第一百三十三章请陛下三思
    没过多久,全朝的文武百官皆开口附议。包括唐世济等第一批强烈反对的大臣,也都只字不提任何反对的话语。在这朝堂之上,没了温体仁给他们撑腰,他们就想反对,也无法真正改变天子的决定。况且,现在这位新天子对于他们这些大臣并不是很喜好。原先东宫的那些属官,已经慢慢得到了天子朱慈烺的重用,这是必然的,满朝文武也没人敢说朱慈烺这样做的不对。

    ”好,既然如此,那接下来几年,朝廷的主要重心将放到南方反贼的身上。要想彻底解决那些反贼,追根溯源,就必须要说到我大明普通老百姓的身上。那些反贼,基本上在成为反贼之前,都是我大明的普通百姓,且大多数贫苦农民。所以,要想彻底清除那些反贼,就必须从普通老百姓身上入手。诸位爱卿,现在大家就集思广益,我们君臣来一起商讨该如何从老百姓身上解决反贼对大明的隐患。“

    全朝文武,许多人听完天子的话,有一部分人觉得天子说的对,要想彻底解决反贼的问题,确实是要从老百姓身上着手。但也有不少人以为,只要将那几个贼首拿住,然后枭首示众,反贼的隐患自然就会解除。双方各执一词,大殿上议论之声此起彼伏。

    朱慈烺自然不反对大臣们在殿上互相讨论国事,虽然看起来似乎有些太失体统,但对于这些小节,朱慈烺历来是不怎么在乎的。

    听着群臣们的议论之声,朱慈烺也大致看出了这殿上有不少大臣觉得,只需将那些贼首斩首示众,反贼便能就尽数解决。思量较深的一些大臣,也理解到了天子为什么要从老百姓入手的深意。但理解归理解,此事真要做起来,那难度可太大了。

    在议论一阵过后,有一名大臣从班列中站出来奏道:“陛下!微臣以为,从老百姓身上入手解决反贼之隐患,并不可行。”

    上奏的官员乃是翰林学士杨廷麟,这位杨廷麟以前是是东宫侍讲,也是翰林院的一名编修,算是东宫旧人。就在朱慈烺登基之前,姜逢元等人的举荐下,才擢升其为五品的翰林院的掌院学士。至于原来的翰林学士,因为年迈,致仕回乡去了。至于到底是不是年迈,也没有太多人去关注了。

    对于这位杨廷麟,朱慈烺以前看有关明末的历史,还是有所了解的。也是一位忠臣,一位忠君报国的直臣。再加上他又是东宫旧人,朱慈烺自然就会多加关注,而且要委以重任。翰林学士,再进一步便能入阁辅政,这就是朱慈烺对杨廷麟最大的提携和重用。

    “杨爱卿,你且说说你的看法。”

    杨廷麟继续道:“陛下,从普通百姓身上着手解决反贼的隐患,确实是抓住了问题之根本。那些贫苦的老百姓若是能吃饱肚子,生活不过于困苦,那他们必定不会跟随李自成等反贼行造反之事。可最近这几年来,中原各地灾害不断,加之土地兼并严重,许多普通老百姓完全没了生计。就聚集在京城附近的流民就有数万之众,情况很是严峻。

    所以,要想从百姓身上着手彻底解决反贼,办法是可行,但眼下却是难以实现。总得来说,就是天下贫苦百姓过多,流民更是不少,若朝廷想要帮他们重新过上安稳的日子,太难了。朝廷没有那么多的银子去筹办此事。”

    此言一出,大殿上有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户部尚书倪元璐也站出来道:“陛下,微臣以为杨大人此言在理。朝廷没有那么多的银子拿出出来去解决全大明所有的贫苦百姓和流民的生计。微臣,要想彻底解决那些反贼,并不是没有其他办法。还请陛下明鉴!”

    一只要有跟银子相关的事,倪元璐这大明礼部尚书,都不会缺席。

    倪尚书讲完,随之而来的变是一群大臣们的附议声。

    确实,现如今大明国库空虚,又要紧着辽东那边的粮饷,本来一两银子就已经被分成俩半来用,财政早已入不敷出。若是真的让要拿银子去赈济那些散布在大明各地的大量贫苦百姓和流民,户部就算是砸锅卖铁也凑不出来。

    整个大殿上,除了孙承宗三人外,其余所有大臣均赞成杨廷麟的看法。

    朱慈烺现在知道了,做天子太难了,要做一位圣明的天子,那更是难上加难。他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自己那已经离世的便宜老子,崇祯皇帝的心酸。这一国之君,并不是那么好当的,除非你想当一位被世人所唾骂的昏君。

    孙承宗三人也深知此事要推行的压力不小,但没想到全朝文武百官,竟然会有如此多的人反对。

    大殿上的气氛一时有些凝重,坐在天子宝座上的朱慈烺有些被这种紧张气氛压得喘不过气来。

    朱慈烺长吸一口后,语气沉稳道:“诸位爱卿所请,朕也能理解,此时执行起来确实是困难重重。但要想彻底根治已经快席卷全国的反贼,只有对其釜底抽薪,从那些贫苦的百姓身上着手。朕也知晓国库的情况,但要想解决反贼这一隐患,此国策必须要坚决办下去,改不得!银两的事,朕不会让国库拿一个铜板,朕会想办法解决。但此国策,还需诸位爱卿与朕一同全力执行。朕的决心已定,希望诸位爱卿能明白朕的苦心!”

    全朝的文武,没有人不会理解天子的苦心。但理解归理解,确实这件事办起来太难了。最后这项国策的实际办理还不是落到他们这些做臣子的身上?办得好,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但要是办得不让天子满意,或是在这期间出现什么意外情况,那遭罪的还不是他们这些大臣。不管怎么说,很多时候天子是没有错的。那么天子没有错,那这错只能怪在臣子们的身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臣反对朱慈烺提出的这项国策。

    “请陛下三思!请陛下三思!请陛下三思!”群臣连道三声,朱慈烺确实是在三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