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忆昔大唐贞观世 >第二百九十章 高句丽使臣入京
    军中多趣事,一次入营仪式,让众位皇子对待训练时,更添了三分热度。

    李愔和李治,慢慢开始适应这里,一切都变得有条不紊。

    入营仪式很简单,简单到让他们深深刻印在脑海中无法抹去,这也是第一次,他们在一只军队中,看到这样的发言。

    没有什么蛊惑人心,或是震彻心脾的励志之言。

    完全是用功勋、用军纪去改变他人对于白狼的认知。

    令必行,号必战,白狼所致,万里烟云!

    李泰的适应能力,那真是让人无话可说。

    第一天只训练了三分之一,第二天开始,硬是咬牙坚持到最后,后来每天更是不曾喊一句苦痛。

    这种精神,极大地激励了另外两小,虽然他们还只是能完成四分之一不到的训练量。

    李方晨巡营结束,领着十七等人赶赴小方庄,打算去看看王萱儿。

    入得庄中,直奔学堂。

    一处小院子里,欢声笑语从中传出,李方晨示意十七不必敲门,在门外待了片刻。

    听到的全都是王萱儿和孩子们的笑声,随后询问他人,这位王姑娘近日来都做了些什么。

    守着王萱儿的白狼军侍卫,给李方晨做了解释。

    这位王姑娘,似是十分喜欢这里,每日从未见推辞,早早到来。

    庄中年纪稍小的孩子,在她的指引下认字读书,经常一起玩耍。

    李方晨微微点头,心道:“这姑娘真是不错。”

    不过,今日就算了打扰人家,秦王府刚传来一条消息,一个小国进贡。

    本来李方晨不打算凑热闹,可一听这小国的名字,忍不住挠了挠脑袋。

    “怎么还自己冒出来?本王本来还想着过一段时间,再去找你们的麻烦!”

    刚想着高句丽的京观,人家就派使臣入长安进贡?

    “回长安,入宫!”

    李方晨倒想看看,他们打着什么鬼主意。

    可他是万万没有想到,除了高句丽,还有一个小国。

    而且这个小国的名字,还特别熟悉!

    倭国!

    汉史学班固所著的《汉书》中,将一处化外之地,定名为倭,这边是倭国之名的由来。

    后贞观十九年,倭国一统,其天皇更名为“太阳”。

    自此之后,倭使频频与大唐走动,更有了“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

    不过眼下嘛,还是“倭”国!

    李方晨忍不住冷笑,“一个两个,该来的都来了!”

    反复小人,学唐而忘本,后世更将其看作当年徐福出海所带三百童男童女的子嗣。

    李方晨任雇佣兵时,也认识不少太阳国人,虽是宾礼有节,但骨子里始终带着一丝奴气。

    最令人不满的便是,茶道、礼法之说。

    不可否认,太阳国人为华夏文化保护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夺他人名史为己用,扬言他人先祖与自己有关,实在是有些让人不耻。

    “备马,本王要入宫!”

    李世民刚刚下朝,还在思考高句丽进贡的含义,却听内侍禀报,秦王归宫,很是着急。

    李世民不解道:“可是青雀他们出了事?”

    连忙派人将李方晨招入殿中,入殿后,李方晨直言问道:“父皇今日可有高句丽、倭国两处进贡宗主国?”

    李世民点头,“不错,你如此着急入宫见朕,可是因为这两国?”

    李方晨拱手道:“父皇难道不希望毁去高句丽的京观?”

    李世民冷哼一声,“朕如何不想?若非如今时局动荡,不然朕早就发兵了!”

    “还请父皇三思,此两国绝非善于之辈!”

    此两国?李世民忍不住问道:“高句丽朕早有算计,只是不知那倭国又如何招惹了我大唐的秦王殿下?”

    李方晨答:“沿海之地,渔民外出得归,常言,海中匪盗猖獗,杀人劫物无恶不作!”

    “那又与倭国何干?”

    李方晨又道:“大唐沃土之东,有一处海岛,《汉书》称其为倭。其岛上之人,未有人伦之说,不懂礼教之言。衣不蔽体,整日烧杀掳掠。后自学造船之术而出海,入隋,以国书献之......”

    说到此处略有停顿,就好像叫故事讲了一半卡住了,李世民忍不住问道:“国书中何言?”

    李方晨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隋炀帝听后大怒,对言鸿胪卿令,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李世民微微点头,“此事朕只是有所耳闻,倒还真没有你知道的这般详细。”

    “儿臣早年曾见过倭人!”

    “什么!”

    李世民忍不住站起身,李方晨说的早年,只怕是他与平阳相处的那一段时光中。

    “临海之地,一处村庄,老者遇见一落魄海难者。那时,儿臣与姑...姑母曾在那处村庄中隐居。老者乃是村中长者,颇有威信。见那海难者半死不活,便动了恻隐之心,将其带回家中好生照料。却不知引狼入室,此人口中言语极为混乱,大喊大叫也不知说些什么。七日后,此人病好,跟着老汉学打渔的本事,为人倒还算老实。可谁也不曾想到,那人有一日趁着老者不在,玷污了家中幼女,老者归家后大惊,却被其所杀......”

    “那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李世民已经皱起了眉头。

    “村户听得叫喊,过去帮忙,好不容易将那人擒下。可惜老者与女,已经没了生息。儿臣那时年幼,便多嘴问了几句,村中人给儿臣答疑。海外之人,老者本不该多管此事。若救得是汉人,倒还简单,可惜他救错了人!”

    李世民略有不甘地问道:“那落难者,最后可曾偿命?又是出自何处?倭人?”

    李方晨自顾自地讲道:“后来,常有海难者出现,村中人有不管对方生死者,也有乐善好施者。可那些一口外邦之言的倭人,养好了伤,学会了恩人的本事,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杀死他的救命之人。”

    “胡言乱语,世上怎会有如此混账之辈?救命之恩,最后换得对方恩将仇报?”

    李世民有些听不下去,觉得李方晨在骗自己。

    李方晨苦笑道:“父皇又怎知没有?父皇难道还没想明白?”

    李方晨的故事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人,在学会恩人的本事后,立刻选择了背叛。

    “汝之言,难不成是指倭人喜好笑面藏刀?”李世民最后还是猜到李方晨想说什么。

    李方晨点头道:“没有礼教,不懂儒道,他们比之草原人,唯一一点聪慧之处在于,他们喜欢取长补短,等到对方无用之后,再痛下杀手。用以取代对方所处的位置,使得自己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