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我真不愿重生了 >027 这个思路有点大胆
    7月10日上午10点过,马天佑带着马玲赶到禹南城的禹中街。

    先带马玲去3楼租用的宿舍放下行李,然后赶去店里,将马玲介绍给夏菊认识,让夏菊抽空教教马玲打字。

    马天佑特别叮嘱,3个月后,要看到马玲打字的速度基本赶上夏菊目前的水平。

    今天上午,方勤真带着宣传资料去附近机关单位拜码头去了,这姑娘的执行力让马天佑比较满意。

    早上开店到现在,复印费收入40元,打字费收入108元。

    马天佑翻看夏菊写的记录,原来是街对面的南江区人大有人找上门来,打了一份5页纸的材料,总共打印了24份120页纸。

    打字费收入15元,打印费收入120元,再打个8折,正好108元。

    收据上开的是135元。

    开张后的生意,比马天佑预期的还要好。

    今天早上开店才两个多小时,比起昨天一整天,收入都快翻倍了。

    夏菊说起这笔找上门来的打字生意还有些激动,打字加打印,再加装订材料,她一个人不到1个小时就完成了。

    马天佑简单交待几句,再将两只鸡送去医院,接着又赶去报社。

    昨天胡博就通知了,今天所有实习记者要开一个会。

    马天佑赶到禹南日报社4楼一间小会议室,发现他是最晚赶到的一个。

    这一批招聘记者总共8个人,5男3女。

    马天佑发现,有5个前世都认识,都在后面正式创刊的《禹南都市报》干过记者。后来其中有3个人做了编辑,另两人跳槽去了省城报纸。

    还有一男一女,马天佑没有任何印象,估计是没坚持到《禹南都市报》创刊就走了。

    今天的会议由胡博主持,包括那个他和安红在内,总共5个编辑和8个实习记者一起参加。

    这就是《都市版》试刊目前的采编阵容。

    胡博和安红,实习记者早都认识他们了。胡博又介绍了另三位编辑,分别是李丰年、巩建章和胡月。

    这三位编辑,马天佑前世自然认识,现在他们看起来跟胡博年纪差不多,都在30多岁不到40岁的样子。

    然后,胡博又分别介绍8个实习记者,第一个点到的便是马天佑,还特意提到他放弃财政所副所长的职位来应聘记者。

    介绍记者编辑相互认识后,胡博便正式安排工作。

    《都市版》试刊第一期,将在7月17日出版,暂定每周一三五七出版,每期4个版,作为禹南日报增刊,只在城区发行。

    4个版,分别是头版的要闻看点,2版的综合新闻,3版的社会新闻,4版文体娱乐/焦点故事。

    算下来,8个实习记者,平均每人每期要承担半个版的用稿量。

    马天佑知道,《都市版》试刊期间夹在禹南日报中间一起发行,版面尺寸必然是对开大报。

    从版面容量来讲,一个版抛开配图不计,文字容量通常在7000字左右。

    也就是说,8个实习记者平均在每期报纸要上3500字的稿件。

    这根本就不可能。别说实习记者,就是8个成熟的记者也不一定能供应得上这样的用稿量,除非每个人每天都在拼命采访写稿。

    当然,这不是他现在该关心的事,自有胡博带着这几个编辑去头疼。

    会议结束前,实习记者都领到了一张采访证,还有一张采访介绍信。

    采访证有常见的胸牌大小,一张塑封的名片纸上,有实习记者的姓名等信息,下面盖有禹南日报社的红印章。

    这不是记者证,只是相当于报社为方便实习记者采访,弄的一张官方名片。

    胡博还建议,实习记者都去印两盒名片,他将自己的名片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张,让大家参照着找广告店制作。

    马天佑突然想,自己的打字店是否能增加一项名片业务。名片制作还有很长的市场生命期,至少得有15年左右。

    想到这,就决定尽快在禹南城里考察一下再做决定。

    胡博安排完工作,其他编辑又跟实习记者们交流一阵,会议就结束了。

    胡博让马天佑去他的办公室。

    胡博是《都市版》目前惟一一个主编,其他编辑都是责编。记者招聘工作结束以后,他的办公室变成了单间,安红搬去和胡月坐一间办公室。

    眼见胡博又摸出自己的555,马天佑赶紧取了自己的红娇烟递过去。

    “胡老师,我抽不习惯外烟的味道,以后就别在我身上浪费这烟了。”

    马天佑现在跟胡博说话挺随意了,他知道胡博反而喜欢这样相处。

    “天佑,你这几天怎么样,跑到稿子了吗?”

    “还没呢,胡老师,我回白龙镇办了停薪留职,昨天打字店开始试营业,然后每天还得去医院……”

    胡博皱了皱眉:“我也知道你的事多,不过,现在开始正式实习了,8个记者中间,只有你进步够快,还有一周《都市版》就要亮相了,我还指望你在稿件上能撑起来,也给其他记者做个表率。”

    “胡老师,每天出4个版的报纸,一周16个版,别说我一个人了,8个记者加起来也够呛吧。”

    “嘿,你咋就知道8个记者不够用?”

    “我推算过啊,看看禹南日报目前的版面,不算那些豆腐块的小稿子,每个版面都还有10来条稿子。8个记者每期得写四五十篇稿子,这不可能吧。”

    “你这叫咸吃萝卜淡操心,跑好你自己的稿子就行了。3个月的实习期,你就是再忙,也必须完成考核任务。说说吧,这段时间想过怎么跑稿子没有?”

    “胡老师,我打算抽空去跑一圈公安,多认识几个人,像110,还有派出所,有什么有意思的案件都让他们及时通知我。”

    “嗯,这个主意不错,你也可以多去找一些别的单位建立联系,手里线人多了,新闻也就不断找上门了。不过,你也得多写几篇重头稿件,像上次暗访牛蛙,好多编辑看了都觉得写得不错。”

    “胡老师,我有个建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有啥话你就直说。”

    “胡老师,我想问《都市版》上能不能开一个人物访谈这样的栏目,或者版面。”

    “人物访谈?你说具体一点。”

    “就是像什么企业家,大老板啊,社会名流啊,我们去采访他们,然后写成人物故事或访谈什么的,在报纸上展示他们的风采和形象……”

    “这倒算是个主意,不过,这种稿子新闻性不强。马天佑,我们是报纸,报纸首先是一张新闻纸,最重要的是及时捕捉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跟杂志是不同的。”

    “胡老师,你觉得,如果我们采访一个大老板,写成故事发在报纸上,他愿意付多少钱?”

    “这……我明白了,你是说把这些人物故事做成收费专题”,胡博惊讶了,“天佑,你是咋想到的?”

    “我在图书馆看到外地一些报纸上有这样的稿子和栏目,就觉得恐怕是报社收钱的稿子。”

    马天佑随口胡诌了一句。

    这个年代的报纸上当然也有收费专题,只是不像再过几年那么常见。

    一个刚刚实习的记者,现在提出这样一种思路,想给报纸广告创收出一个点子,胡博瞬间有些震惊了。

    这个思路,对于胡博自己来说,都有些大胆了。

    胡博主持《都市版》试刊的工作,也不是没想过广告创收,只是在他计划中那是下一步的事。他现在只负责采编工作,《都市版》马上也会成立一个广告部门。

    现在,《都市版》试刊首期报纸都还没推出,最重要的工作当然是先做好报纸。

    不过,马天佑的脑回路和想象力让胡博很吃惊,直觉上,他又觉得马天佑的建议有一定可行性。

    如果《都市版》在试刊初期就能有一定广告收入,那就再好不过了。

    禹南日报社推《都市版》,目的当然是新办一份市场化的都市类报纸。

    一想到马天佑敢于放弃公务员工作,又贷款开打字店,突然冒出这般天马行空的想法,胡博又觉得倒也算正常。

    “天佑,你这个想法不错,我会认真思考一下,如果真开了这样的栏目或版面,那你可得全力以赴,拿出漂亮的稿子。”

    “胡老师,我肯定会全力以赴。这种收钱的稿件,报社能给提成吧?”

    “提成肯定有啊,如果是你自己谈下来的业务,又全程操作,最高能提3成。”

    马天佑放心了。

    这一世再干记者,他就没想过再去追求什么新闻理想,应聘记者的事定下来以后,也没打算再藏着掖着了。

    该写的新闻稿子当然得写,该完成的考核任务也必须完成。

    写一些专题稿件为报社创收,自己也挣点提成,当然是好事。

    马天佑没忘记自己这一世再干记者的根本目的:拓展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