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捉婿 >第二零八节 第一次
    即便是观众看起来,应该是最大的冲突——一个男孩子的哥哥,被其他人给欺负了。男孩子找同学打架却又被打了一顿——这样的事情。

    却是在放学后,男孩子的哥哥,一个唐氏综合症患者笑盈盈的来接自己鼻青脸肿的弟弟后。

    没有想象中各种复仇的桥段。在一曲《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就这样缓解了冲突。

    一些影评人早已经发现了。在这部《放牛班的春天》中。歌声仿佛才是缓解,甚至说是治愈一切矛盾和伤痛的良药。

    每个人内心里都会有无数的不甘和痛苦。

    哪怕是在大人眼中,就是孩子一样的十四五岁的青少年。

    处于敏感年级的他们,更容易感觉,感受到身边人的那种敌对情绪。

    当然,处理的好的话,也很容易化解。

    但是更多的时候,却是不懂处理。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想象中那种,来了一个老师后,孩子们的成绩就突飞猛进的故事桥段。

    而是选定了一些人。他们的成绩不好,甚至脾气暴躁。她们的内心敏感得想让人关注她们,但是却又不敢大胆的表达出来。

    这样的一切,却是在一首首的合唱歌曲中。被一一的改变,或者是治愈。从合唱版的《夜空中最亮的星》,到《稻香》,再到合唱版的《一千零一个愿望》《你笑起来真好看》《淋雨一直走》《祖国的花朵》《小跳蛙》。

    足足七首歌,在电影的故事里,或者以合唱曲目出现,或者是在背景里穿插。

    =

    两个小时的故事放完,在演职员表出现的时候,还有一些故事以小窗口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时候,一首《我们和太阳在一起》继续响起。

    在做的很多影评人都纷纷鼓掌起来。

    这样一部影片,有故事,而且还有音乐基调,且感人。更难得的是,没有过多的批判这个,批判那个。更没有什么“青少年复仇记”这样的庸俗的桥段出现。

    基本上能让很多孩子同时观看。

    也难怪这教育部对于这样一部“非主流”的教育类型文艺片会如此的关注了。

    这样的文艺片,基本上是符合主流院线的标准。更符合教育部对于青少年观看的电影的要求。

    =

    电影首映结束后。

    早就被东海林给捅醒的罗导演,自然也是被媒体记者给询问了一番问题。

    接下来就是,媒体记者跟一众影评人回去,该如何宣传这部电影的事情了。

    =

    首映结束后,李总走到罗希伟身边,祝贺了一番。

    虽然李总在之前的一次内部首映的时候,已经看过了这片子。

    但是那是代表他认可这电影而已。但是今天正式首映结束后,观众的掌声,则是表明了。

    现场的两三百的观众里,还是有人能接受这部电影。

    接下来,就是看这一周里,大量排片后的上映情况了。

    =

    由于是文艺片,众多的院线,只给了百分之十左右的排片量。

    这已经是看在罗希伟这个名导演的份上了。

    一般的小导演的文艺片,估计排片量只有罗希伟的十分之一,上映的时间,也是随意一个垃圾时间。别说这种周末场这种比较珍贵的时间段了。因为很多的文艺片,都是影院一日游,三日游的命。甚至有的电影,连上映都难。

    =

    谢绝了李总说出去喝一杯的要求,推说同学有事找的东海林,其实是心里有点紧张。

    毕竟是他参与的第一部电影上映。更别说他还是编剧,这票房好不好,决定了以后他想要拍电影的话,能不能找到好的发行公司来帮着上映。

    毕竟这电影投资可以自己来,但是发行方面,可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能搞得定。里面牵扯的东西太多。

    而同学找这个事情,自然也不假。来看了首映式的黄哥,徐哥,徐楚南跟流浪,自然是想要拉着东海林一起却庆祝一下。

    不管怎么说,这东海林也是正儿八经的参与了一部电影的制作全过程了。比他们强多了。

    但是一众人在庆祝的时候,徐哥却是问了一个问题:“东海林,话说,为什么在后面的字幕上,你的名字会出现在导演这一栏啊?”

    这话一出,原本还在喝酒的几人都是一惊。

    秉着一种看图像不看字幕的习惯,黄哥三人根本就没注意到这字幕上写了啥。

    影评人看了故事,但是对于眼尖的徐哥来说,则是发现了一个了不得的问题。东海林不但是编剧,音乐制作人。而且在工作人员导演哪一栏里,除了罗希伟的名字以外,旁边还加上了“东海林”三个字。

    这又是什么情况?

    开头的时候,貌似只见说是“罗希伟导演作品”这样几个字啊。

    怎么在结尾的时候,导演一栏会出现,东海林的名字?

    难道是弄错了?也不可能啊?这电影还能出现这种低级错误。

    听闻徐哥的话,黄哥三人都转头看向东海林,那意思就是询问,是真的吗?

    =

    闻言的东海林迎着几人的目光,缓缓的点点头。

    “为什么?”徐哥脱口而出。

    “罗希伟导演自己要加的!”东海林一摊手,一副不关我事的样子。

    “怎么可能?”徐哥还是表示怀疑。

    毕竟这导演这权利,没有谁会分出去那么一点!

    徐哥不知道的是,这事情,当初东海林在一起弄后期的时候,罗希伟真的就说过了。说是可以在后面的字幕出现后,工作人员那导演一栏里,可以填上东海林的名字!

    “哎?我也能署名导演?”东海林愣了一下!“可我就是个做音乐的!”

    “那又怎么样!”罗希伟笑道:”你知道我们根据你的音乐做了多少改动吗?”

    原本的剧本里,贯穿了整个故事的却是合唱团成员家里的故事。

    每个故事独立而有联系。

    但是随着电影点睛的音乐出现后,罗希伟就根据东海林制作的音乐,进行了改动。整个电影的基调,也是根据几首歌的韵味来进行改良。

    甚至是一些镜头调色部分,罗希伟甚至放弃了文艺片常用的黄色调和暗色调,转而用了一种明亮的镜头。

    这样已经是进行了不小的改动了。

    =

    虽然第一次当导演,是以这样的形式!但是东海林也没什么多说的了。

    毕竟这东西,人家给了,你就接着呗!

    能在字幕了加上名字,那就已经是代表罗希伟导演的一种承认。

    虽然这种承认还打了点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