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匡扶唐史 >第46章 僻野山村来恶客(6)
    .3.8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杨广的最后岁月

    杨广抵达扬州之后,各郡官员争相谒见,他专问进献礼品的多少,多者升迁,寡者黜免,真是礼多人不怪。在以往的记录上,杨广还没有这么猥琐的行为,据我分析,是这次匆忙逃到扬州,生活奢侈品没有带齐,所以才不顾脸面,赤裸裸地伸手要了。官吏们的礼物也不是凭空掉下来的,为了巴结皇帝以图升迁,官吏竞相对百姓肆意盘剥,以充实进献之物。百姓外受乱世之劫,内承官吏之迫,不要说生活质量,吃饭都成了问题。百姓开始采剥树皮、树叶充饥,有的人将稻草杆捣成碎末为食,有的煮土吃,各种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自己舍不得吃自己的孩子,彼此换着吃。

    杨广面对这个局面,也感到无能为力。《隋书》记载曰:大业十二年,炀帝自京师如东都,至长乐宫,饮酒大醉。因赋五言诗。其卒章曰: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令美人再三吟咏,帝泣下沾襟。从这个“归飞心”上分析,杨广也不愿意老死在扬州,只是没有了“风力”,他豪华的龙舟战舰只能在历史的滩头搁浅而已。

    当时的天下才真正开始大乱。隋朝的乱世是从大业六年以一个非常搞怪的个案开始的,那是在大业六年的正月初一,天还没亮,有几十个和尚打扮的人(也有记载是真正的和尚),头戴白帽,身穿白衣,焚着香,持着花,一派仙风“佛”骨,从建国门要进入皇宫。看门的人不明所以,都跪下叩头,可能他们觉得这些神秘来客不是神仙就是大师,拜拜总没有错。这些人趁势夺取卫士的兵器,就要杀死卫士(也有说已经杀掉了卫士),发动叛乱。刚好杨广的二子齐王杨暕进宫,估计是给父亲拜年,顺便拿点压岁钱,也很纳闷怎么还有比自己更早的,仔细一打量不对,于是率兵将这些人杀死,“大业六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次叛乱也成了一桩历史疑案,到底这些真和尚或者假和尚是从哪里来,为什么,谁在背后指使,3W(where、what、who)要素无一能够查考。

    这次意外却成为了隋末乱世的序幕,从大业七年,杨广为征伐高丽做准备之初,全国从北部开始陆续竖起了大大小小的反旗。这可以理解,因为虽然是在全国范围内征发物资和徭役,但北方人民的负担更重。这个时候局面还在杨广的掌控之中,可是随着局势的发展,尤其是杨玄感的谋反,使除了农民起义军之外,更多的贵族阶级都意识到有机可乘可乘了。但是摄于杨广天子的余威,大多数人还在做着准备活动,并没有真正把野心付诸行动。

    杨广可倒好,自己退出了权力中心——国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到扬州玩下野去了,这下可称是失鹿天下,人所共逐。真正动摇隋朝国本的动荡是从杨广到达扬州之后开始的,在大业十一年以前,史书上记载的“在野党”通用的词汇是“贼”,也就是说都是草莽之众,杨广也曾对身边人说过,不怕这些泥腿子作乱,就担心那些功勋大将。

    就在他到达扬州的当年,先反了镇守涿郡的罗艺(就是说唐中罗成的老爸,京剧和豫剧中《对花枪》的男主角),大业十三年,又陆续反了朔方鹰扬郎将梁师都和马邑太守王仁恭的部将刘武周。杨广所轻视的草莽之众也从当初的只求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到有了自己的政治诉求——称帝称王,当时的起义军头领纷纷从帝王速成班毕业,领到了皇帝的学历学位证书(基本都是自己给自己授予的)。

    真正的掘墓人李渊也在大业十三年的四月正式起兵,不过他还打着“勤王”的旗号,只是这个借口没有丝毫的说服力——人家杨广在东南的扬州,他领兵去攻占西北的长安。李渊自己也说这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李渊的大军兵发长安的时候,镇守长安的杨广之孙代王杨侑派兵堵截,双方进行了连番大战。当李渊攻破长安的时候,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战败者被拥立为君王,胜利者成了臣下。李渊遥遵杨广为太上皇,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年号为义宁(公元六一七年,既是大业十三年,又称义宁元年,为了叙述统一,我们以大业年号记)。历史上的傀儡皇帝不少,但象这种双方先打,打完再以胜败论拥立的例子还真不多。

    杨广对这些情况既明白又糊涂。说他明白,是因为他是一个聪明人,对整个局势的判断还是有的。史书记载:“帝见天下危乱,意亦扰扰不自安,退朝则幅巾短衣,策杖步游,遍历台馆,非夜不止,汲汲顾景,唯恐不足。”这完全是一副“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人生有限杯”的心态,“幅巾短衣,策杖步游,”——穿着便装,拄着拐杖,游遍楼宇,意犹未尽——的形象又是一个行吟诗人的做派。

    并且杨广自己懂算卦看相,也难怪,古人们攻读的四书五经里包括现在被个别人生预测行业从业着用来谋生的《易经》,杨广这门功课的成绩一定是优。他经常晚上端着酒杯,以观天象,完事以后对老婆萧皇后说,现在世上很多人对我屁股下的椅子有想法,让他们闹去吧,最差咱也会跟南陈的末代皇帝陈叔宝一样做个闲散的王公。不过他也有一种关于生命的追问,自己能不能真的保住命确实也有点马虎——又尝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

    说他糊涂,是他对具体的形势缺乏第一手资料,倒不是没人跟他说,而是他不听,这种鸵鸟心态是怎么形成的尚有待研究。早在他没有来扬州的时候,大臣苏威就很委婉又充满艺术性地劝谏过他:杨广向臣下询问盗贼的情况,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宇文化及的老爸)说:逐渐减少。又问苏威,苏威说:我不是管这方面的官员,不清楚有多少盗贼,但距京城越来越近,过去盗贼只占据长白山,如今已近在汜水。

    后来杨广在和苏威谈起征伐辽东的事宜,苏威说:现在征辽之事,不需要发兵,只要赦免群盗,自然可以得到几十万人,派他们去东征,这些人对被赦免罪过感到高兴,会竞相立功,高丽就可以被平灭。杨广一下就听出现在盗贼极多的言外之意,可是他不是考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即使不相信也应该派人调查了解一下啊,他的第一反应是很气愤,觉得苏威是用盗贼来吓唬他。

    到达扬州后,在大业十四年,以宇文化及、宇文智及为首的大臣预谋作乱,有一位责任心很强的宫人对皇后说天下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咱们皇宫内外也不太平,有人要造反,老大得想想办法啊。萧皇后也没有争功,告诉这位,您自己直接找皇帝汇报去吧。这位就真去了,到杨广那里得到了一碗“板刀面”——被杨广下令杀了,理由是狗拿耗子(史书原文:宫人言于帝,帝大怒,以为非所宜言,斩之)。从那以后,大家还议论天下和宫中的局势,可都不敢找杨广了,个别人想让萧皇后吹吹枕边风,可是她告诉众人:都已经这样了,就别让他心烦了,能乐一天是一天吧(天下事一朝至此,无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忧耳!)。

    就在扬州这封闭的环境里,就在这自欺欺人的绝望心态下,杨广完成了他的绝命诗: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固)春。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求归不得去,表达了杨广想走走不了的“围城情结”,是啊,当初是杨广你自己哭着喊着要来的,可没人逼你。正是:在扬州的杨广想冲出去,在长安的李渊想冲进来。

    “真成”的意思是“确实、的确”,不同的版本中,有的是“遭个春”,有的是“遭固春”,无论是用哪个字,和后面两句一样,都没能查到典故出处或是特殊用法。

    说实话,这首诗真把我难住了。似乎没用甚么典故,可是理解起来总是那么朦朦胧胧的。比如鸟声劝酒和梅花杀人是指代什么?又出自何处?就本诗而言,能感受到那种忧伤绝望的情绪,却很难一个字一个字拆开来讲清楚,看来杨广同学是朦胧诗派的鼻祖啊。

    前面说过,扬州的经济已经接近崩溃,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杨广的近卫军(当时称之为骁果)也吃不饱,加上他们大部分都是杨广从长安带过来的,在扬州一待就是两三年,都十分思念家乡和亲人,还有一点,随着局势的发展,他们发现自己跟的BOSS前途渺茫,自己也很难有发展。这么以来,掀起了骁果的逃亡风潮,杨广派人追杀过一些也难以杜绝。

    杨广的宠臣司马德戡是骁果的统领者,他面对这种这种情况不是如何替杨广想想办法,而是担心杨广会迁怒与他,这也不能完全职责他没有忠心,如果杨广是一个宽厚之君可能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司马德戡就找人商量跟着骁果一起逃跑得了,结果宇文化及兄弟提出了逆向思维:逃跑?往哪里跑,跑到哪里也没有好果子吃,趁着现在天下大乱,咱们也动手吧!于是,以“彻底搞定杨广,开始幸福生活”为主题的,以进攻来替代防守的江都事变开始了。

    他们先是散步谣言,说因为骁果不断逃亡,杨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要在饮宴中把祖籍是北方的骁果都用毒酒药死,这话由杨广的宠臣说出来,有绝对的可信度,这样就取得了军士的支持。

    然后买通杨广的宫人魏氏,假传圣旨,给杨广的几百名贴身侍卫放了假,这样就使杨广没有了丝毫的抵抗能力,以避免夜长梦多,众军士回过味来再服从杨广。

    诸事准备齐备,在大业十四年三月初十晚上,全城举火,司马德戡、裴虔通和元礼等人领兵进入宫城。杨广在刚听到骚乱的时候询问裴虔通怎么回事,他回答:“草坊失火,外面的人在一起救火呢。”等到后来兵马都杀进来了,杨广反应再慢也明白了,和后人蒋介石一样,找个地方躲起来了,和蒋介石不同,杨广是被自己的宫人供出来的。抓住了杨广,这帮人还没有杀他的决心,要奉他出来安慰军心,杨广毕生最后耍了一下大牌,嫌弃给他骑乘的马笼头鞍骣太破旧,换过新的才上马出宫城。乱兵欢声动地。由此看来,杨广的威望还是很高的。结果宇文化及来了一句:何用持此物出,亟还与手。那意思就是说把他弄出来干吗?该去哪让他去哪。

    《资治通鉴》的春秋笔法真是厉害,就这一句话,宇文化及的暴戾和野心一笔就描画出来了。留下杨广没法安置,“长城公”什么的是杨广的一厢情愿,两国相征,还能给败亡的国家保留简单的宗庙,给末代皇帝一个悠闲的待遇。可是大臣谋逆,这个旧皇帝实在是不好摆,如果杨广是个小孩,还可以来个禅让,杨广是年五十,正是当皇帝的好时候。不杀掉杨广,宇文化及自己没法摆,同理,杨广不死,李渊也不好上位。

    就在杨广死后一个多月,李渊在长安接收了禅让,唐朝建立。在这个意义上,是宇文化及,消除了李渊称帝的道义障碍。

    杨广又被带进后宫,知道自己“长城公”之梦即将破碎,看着周围剑拔弩张的昔日忠良之臣,不知他作何感想。宇文化及这帮人也比较滑稽,杀了就完了呗,还要历数一下罪恶,可能是要让人家死的心甘情愿(想起了金毛狮王谢逊在夺屠龙刀时的做派)。结果杨广来了一句:我实负百姓;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我虽然在百姓面前十恶不赦,你们跟我混可是有名有利啊,怎么能这样呢?宇文化及又让大臣封德彝数帝罪,还没开口呢,杨广来了一句:卿乃士人,何为亦尔!你是懂道理的读书人啊,怎么也干这种(大逆不道)事啊。封德彝赧然而退。司马德戡还算有点口才,当杨广问是谁的主意时,他答曰:溥天同怨,何止一人!

    正辩双方谁也没能说服谁,当舌头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就用牙齿来解决。杀戮开始,裴虔通举刀杀了十二岁的赵王杨杲,血,溅湿了杨广的衣服。杨广知道自己恐怕难逃厄运,为自己准备了毒酒,由宫人保管,混乱之中找不到了,连找毒酒的功夫都等不及,杨广被名叫令狐行达的人用杨广自己的衣带勒死了。

    宇文化及这帮人是“管杀不管埋”,最后还是萧皇后组织人把杨广和幼子杨杲装进用床板打成的棺材里,葬于西院流珠堂。其他的杨氏宗室被屠杀殆尽,只有齐王杨暕的遗腹子,隋炀帝杨广的孙子还没出生,幸免遇难,后来,他在兵荒马乱中出生,奶奶萧皇后给他起名杨政道,带着他在宇文化及、窦建德、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和李世民的势力范围内颠沛流离。

    曾经被尊称为“圣人可汗”的一代帝王隋文帝,后人只余下这一枝而已,算是血脉未绝。

    插叙一下这个杨政道,是隋炀帝之后,四个非正式皇帝之一(宇文化及、李渊、王世充分别拥立了傀儡皇帝)。

    在武德二年(619年),窦建德打败宇文化及,杨政道与祖母萧皇后落入窦建德手中。同年四月,窦建德封杨政道为郧公。

    武德三年(620年)二月,东突厥可汗处罗可汗(在雁门关围困杨广的继任者)听从自己的老婆义成公主的建议,派遣使者从窦建德手中,将萧皇后和杨政道迎接到东突厥,拥立杨政道为隋王,把留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官吏、百姓,全部配给杨政道管治,复立“大隋”政权,史称后隋。杨政道设置百官,全部依照隋朝制度,居住在隋朝时的定襄郡,拥有军民一万多人。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唐朝将领李靖率军攻打并灭亡东突厥,东突厥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携带萧皇后、杨政道投降唐朝。正月初九日,杨政道等人到达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杨政道为员外散骑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