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穿越小说 > 匡扶唐史 >第43章 僻野山村来恶客(5)
    1.3.5索辫擎羶肉,韦鞲献酒杯——杨广之自卖自夸篇

    杨广玩完了扬州,开始往北走,大业三年,在雁门关接受了突厥启民可汗的朝拜之后,出雁门关,穿过突厥的统治地域,慰问了号称世世代代为隋朝守卫边关的启民可汗。启民可汗接待工作做得很好(也可能是杨广的标准降低了),杨广玩的很开心,即兴赋诗一首:

    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

    毡帷望风举,穹庐向日开。

    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

    索辫擎羶肉,韦鞲献酒杯。

    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鸿旗是指大军行进的导引旗帜,翠辇是指用鸟的艳丽羽毛装饰的帝王车驾,鹿塞是指边塞,龙庭是匈奴大单于的宫廷,大意就是大军招招,皇驾摇摇,来巡视边塞。这句是以匈奴来比突厥,自己呢,自然就是汉武帝了。关于汉武帝插上一句,他的名声也是毁誉参半,有的观点说他穷兵黩武,几次穷征匈奴搞得国窘民贫,拿他和暴君秦始皇并列。有的观点说他英明神武,所谓“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但不管怎么样,汉在武帝手中并没有亡,只此一点,杨广就比不起,否则,后人就不说“秦皇汉武”,而改念“秦皇隋炀”了。

    毡帷望风举,穹庐向日开:毡帷是指门帘,还记得中学背诵“天似穹庐,暮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吧?穹庐是指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匈奴父子同穹庐卧——《汉书·匈奴传下》。这句诗是说杨广来到突厥可汗的帐篷,真是让其蓬荜生辉啊。

    要说启民可汗的接待工作还真是尽心尽力了,他先和隋炀帝派出的使节长孙晟展开接触,结果被玩了一把——记住这个长孙晟,大部分人知道他是李世民的老丈人,可他除了是一位“未遂”的国丈之外(死的比较早,没等到李世民发达),还是一位“突厥通”——长孙晟看见搭建帐中有杂草,就装模作样地指着那些草说是高级香料,厚道人启民可汗拔了几株闻了闻说,不香啊,和普通野草没有什么区别。长孙晟这才说:在我们那嘎达,接待天子,诸侯都要打扫卫生表示忠诚和尊敬,我看见这些荒草,还以为是专门留的香料呢。启民可汗恍然大悟,一边赔罪,一边用自己的佩刀除草,手下的大大小小的属员随从也都不敢落后,都变成了园艺工作者。启民可汗大修道路,从榆林北境一直到蓟州,号称三千多里,宽百步,大道平直,专候皇帝亲临。隋炀帝听说后,觉得倍有面子,狠狠地夸了一通长孙晟。

    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这句就有点典故了。先说屠耆这个词,就像坦克、沙发一样是音译,不过不是英语,是匈奴语,意思是“贤”。经常看汉朝历史电视剧的朋友应该记得什么“左贤王”、“右贤王”,那都是咱们翻译过来的,应该称人家为左屠耆王。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史记·匈奴列传》。颡读嗓,也是三声,是额头的意思,顿颡是指用额头在地上碰,就是磕头啦。这句意思是说,我现在这么威风,突厥就像当初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先后臣服汉朝一样臣服与我。

    再罗唆一下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典故:

    在汉时,呼韩邪单于的哥哥左贤王呼屠吾斯也自立,号称郅支单于,经过一轮轮的争斗,彼此互有胜负,但最终是郅支单于占了上风。就像现在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一样,呼韩邪单于为了寻求外援的庇护,向汉臣服,目的是想得到大汉的支持。为了表示诚意,自己亲自到朝堂朝见汉天子,至于有没有像杨广诗中所言一路叩拜而来就很难考证了。并且送儿子为人质留在了汉朝。这么一来郅支单于就紧张了,因为如果汉朝真的支持自己的弟弟,局面很快就要形成二对一了,于是他也向汉朝陪笑脸,也派儿子入朝为质。

    这位呼韩邪单于艳福也不浅,大名鼎鼎出塞的昭君,就是嫁给了他。

    “索辫擎羶肉,韦鞲献酒杯”这句又从历史的遐想中回到了现在。索辫是用绳子把头发扎成辫子的发型(难道荷兰辫帅古利特其实是突厥人?),韦鞲是皮制的臂衣,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装束,此句中的索辫和韦鞲就是指代包括启民可汗在内的突厥人。这句是说突厥人尽其所能的招待,奉酒上肉,极尽殷勤。

    杨广巡视突厥,场面很“暴”的,隋书记载:大业三年八月,帝北巡,车驾发榆林,历云中,溯金河。时天下承平,百物丰实。甲士五十馀万,马十万匹,旌旗辎重,千里不绝。”他还让宇文恺等人造观风行殿,上可容纳侍卫几百人,下面安装轮子,推移轻巧。又制作“行城”——能走的城市,周长两千步,围以布幔,饰以丹青,推移转动灵活,远望有如行动的城市。这排场让一路的夷人惊以为神,远在十里以外,就望风跪地,朝着御营方向叩头,更没人敢在军队附近骑马,突厥的王公贵人都跪伏于大帐前莫敢仰视。在招待宴会上,启民可汗捧着酒杯为炀帝敬酒,跪伏在地上极为恭顺。突厥王侯以下的人都除去华丽的衣服立于帐前,不敢仰视。

    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一句中,单于台有说是一种政治机构的,类似于“御史台”,也有说是类似于“紫禁城”一类的匈奴的政治指挥中心。意思是指我不像大汉天子(一般是指汉武帝)那样,虽然穷兵黩武击破了匈奴,但是没有得到人心,只是占领了破败空旷的单于台而已。在最后一句中,杨广又忍不住拿自己和大汉天子比了一下,并且得出了自己要更牛叉的结论。

    其实,这都是杨坚栽下的树,杨广不过是后人乘凉而已。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突厥历史就知道,突厥在杨坚手里是如何被玩成了内斗不断的一盘散沙。

    突厥的发展史可以简单概括为: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发展、壮大,很牛叉;隋朝前期和杨坚叫了几次板,被收拾的很惨,加上东、西突厥的内耗,逐渐衰弱;在杨广执政前期,出于杨坚的余威和对杨广炫耀的物质实力和文明成果的畏惧,埋头发展没敢乱说乱动;隋末至唐初,由于杨广无道,天下大乱,突厥开始大规模长时间入侵中原,在唐初还曾经一直进逼到长安城下;贞观年间,唐朝大将卫国公李靖征伐突厥,大或全胜,以此为分界点,在历史舞台上沦落为很小的配角。

    杨坚的对外政策就是现在M国对外政策的祖宗——打抚结合(人家盗版过去之后叫胡萝卜加大棒),其中周折最多的就是突厥。

    突厥本来是个部族,职责是为一个叫“柔然”的部族打铁(关于柔然就不再展开了,要不越说越远就刹不住车了),应该是铸造兵器。在一次柔然遭受攻击时,部族的首领阿史那土门(阿史那是突厥的国姓)自告奋勇,率领部族出战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重要的是,借助这场胜利建立了突厥,称伊利可汗(伊利,很熟的词吧)并且随后吞并了原来的上级领导柔然。

    后来,他的弟弟室点密在一次西征胜利后也没有回来,实现了高度自治,后人称之为西突厥。突厥的历史上不认为这是分裂,他们共同拜伊利可汗和室点密可汉为突厥共同的祖先。

    在南北朝时期中原混战的时候,突厥埋头发展强大了起来,强大到什么程度呢?北周和北齐的皇帝争先恐后地要当女婿,北周求亲的使者在突厥呆了好几年,这才把阿史那公主娶回北周,并且立为正宫皇后。这位帅哥就是前面介绍北周是提到的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联亲的好处马上体现出来,突厥协助北周灭了北齐。

    伊利可汗死后把位置传给了儿子科罗,科罗死后给了弟弟木杆可汗,木杆死后传给弟弟佗钵可汗,佗钵可汗死的不太是时候,正好是杨坚以隋代周的那一年,外面有这个注定可怕的敌人,内部又起了争端。佗钵可汗死后没有弟弟可传了,不知他是觉得自己儿子镇不住局面,还是要回报传位给自己的哥哥木杆可汗,他要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二哥的儿子大逻便,结果科罗可汗的儿子摄图(后来的沙钵略可汗)不干了(那是,根本原因是我爹传给你们的嘛),他也不说自己想干,就说大逻便当可汗他不服气,要么庵罗干,要么谁也别干。

    几方一通混战之后,庵罗就把可汗位置给了更厉害的摄图,自己跑到独洛水(现在的外蒙古土拉河)去当第二可汗去了。第二可汗可是正式的封号,倒是名副其实。突厥人有这么一句“四可汗之子,摄图最贤”,这个“贤”更侧重于能力的意思。摄图、大逻便、庵罗,再加上摄图的弟弟处罗候(号称突利可汗,后来又有几个可汗都叫这个名字)和他们的叔叔达头可汗(就是被杨素打跑的那个),突厥内部分了五块,名义上是摄图沙钵略可汗为首。这也是为什么杨坚会对大臣们说自己的五个儿子是亲兄弟,以后不会为帝位闹事的历史原因。

    问题就出在沙钵略可汗身上。突厥人也觉得自己的美女总是往外输出也不行啊(这点就不如闹婚变的电视台主持人所讲,中国什么时候能输出价值观,什么时候就成为真正强国),于是向北周求亲,娶了北周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千金公主(人家可不是千金小姐的意思,封号就叫千金公主)。蜜月还没度完,当时的北周丞相杨坚就灭了宇文招的满门,然后登上了帝位。千金公主为了报仇,天天挑拨事非,要沙钵略可汗出兵攻打隋朝。沙钵略可汗心里也不爽,北齐、北周对峙时期,为了防止对方联合突厥打自己,争相巴结讨好当时的佗钵可汗,每年都送金银珠宝子女玉帛无数作为“贡献”,致使这位可汗自大得不行,常对来往诸国使臣讲:“我在南两儿(指北齐、北周皇帝)常孝顺,何患贫也!”而杨坚对他们的态度相当冷淡,和之前的北周、北齐形成鲜明的对比。

    于是沙钵略可汗联络自己的叔叔达头可汗联合进兵,双方交战,突厥方不仅没占到便宜,还丢盔卸甲,大败而去。杨坚制胜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将士用命之外,重要的有两个。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有一位突厥通做间谍——长孙晟。长孙晟和突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作为千金公主的送亲使来到了突厥,后来的长孙晟在史书上的每次出现几乎都和突厥有联系——无论是作战还是出使。隋书上说杨坚一见长孙晟就喜欢的不得了,说这才是我的大将。长孙晟到突厥不久,就狠狠露了一手,那就是一箭双雕——跟金庸小说里的郭靖不一样,人家长孙晟可是真的射下两只在空中争食的大雕。突厥众人崇拜的不得了,签名什么的无据可查,但盛情挽留长孙晟做突厥这个以骑射见长的民族的射箭教官,这是史书明文记载的。长孙晟也非常具有间谍潜质,一边教人射箭(估计会往越射越不准的路子上带),一边在突厥境内游历,记载、描画突厥的山川险要,还结交了很多突厥的达官贵人,包括沙钵略可汗的弟弟和儿子(千金公主可不是沙钵略可汗的第一个老婆)。可以说正是他的一系列关于突厥政治局势、军队战法战力、军事地形等一系列的情报,为杨坚制订了抗击突厥、分化内部的战略

    另外一个是很好利用了突厥的内部矛盾,先是厚赂西突厥的达头可汗,使达头撤兵,然后挑拨东突厥内部的矛盾,让东西突厥之间、东突内部之间互相残杀,最终东西突厥彻底分裂。为了平衡两只双方势力,杨坚打完又抚,哄得沙钵略可汗上书隋文帝称杨坚为“丈人”,自称“儿”。

    关于这段历史还有典故:杨坚派出了一个使节团去看望的“女儿女婿”,主使是右仆射虞庆则(第二丞相),副使是超级间谍长孙晟。摄图毕竟是一方霸主,对隋使说自己病了,不方面磕头,就不参拜杨坚的诏书了——还想保留一份尊严。隋使却不干,除了一箭双雕的长孙晟,虞庆则少年时常披重铠携两弓,左右驰射,北地豪杰皆相敬畏,为官后也曾统军与突厥作战,也不是文弱书生。双方就磕不磕头争得很厉害,一方面是摄图“陈兵列宝”,摆开军队,展览宝物,表示突厥依然有国力;另一方面虞庆则毫不退让,“以往事责之”——告诉你,是你打了败仗的,不服的话再来。连千金公主都出来劝架了,暗地里告诉隋使“可汗性如豺狼”,言下之意就是别把他逼急了。这个时候长孙晟又成了一位外交家:可汗和我们大隋皇帝都是大国天子,您说不拜,我们能说什么。可是,你的妻子是大隋皇帝之女,你怎么可以不拜岳父呢?”好了,双方都有了台阶,摄图笑着对部下说:“须拜妇公,我从之耳。”这个笑字有多少无奈和悲愤——拜完之后“既而大惭,臣下相聚恸哭”。其实何止是他,连千金公主也含悲忍愤改姓杨,成了杀父仇人杨坚的干女儿,被封为大义公主(后来还是在杨坚的威迫下,被摄图的儿子杀死了)。正是:弱国无外交,强权即真理!

    可能是害怕虞庆则回去在杨坚面前告状,摄图送了他一千匹马,还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他,说是嫁好听吧,顶多是个侍妾。

    摄图这一辈子挺倒霉,老爹把位子传给叔叔,叔叔又传叔叔,算是嫌他小,只传给大人;等他大了,三叔又嫌他大了,要传给堂弟;好不容易当上了大可汗,别人不服;想对外发动战争树立威信,又打败了,最终降了一辈,成了人家的儿子。

    摄图死手,其弟处罗侯继位,处罗侯的功绩是干掉了自己的堂弟大逻便。处罗侯死后,沙钵略可汗的儿子即位,称都蓝可汗,向杨坚求亲,杨坚没有答应,反而在杨氏宗族中认了一位义成公主,把他嫁给了处罗侯的儿子(也有说是摄图的儿子)染干,但是提出一个要求,要染干除掉涉嫌对隋朝不利的大义公主(就是宇文招的女儿,原来的千金公主),也算是递个投名状。不知道染干采取了什么手段,大义公主死了,杨坚也信守诺言,义成公主来了——顺便提一句,送亲的还是长孙晟,当他到达突厥的时候,不知会不会记起若干年前另一位他送来的苦命女子。

    这位大义公主也有一首诗流传下来: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安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庭。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唯有《昭君曲》,偏伤远嫁情。

    史书明确指出,杨坚这种做法是“以间北夷”,就是说本意就是在那里挑事。果然,都蓝可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杨坚你也太看不起我了,我要个媳妇你不给就罢了,还要给别人?他四面出击多点开花,进攻大隋、讨伐染干、甚至进攻西突厥的达头可汗,可能想用这个证明自己吧。这位义成公主相当义气(是对隋朝),堪称义薄云天,每次都督促染干给隋朝通风报信,致使都蓝可汗无功而返。终于,杨坚腾出手来,兴三路大军要讨伐都蓝可汗,都蓝可汗赶紧向自己的叔爷爷西突厥的达头可汗求饶,两家合兵一处,决定先干突厥的败类染干。他们的联军在长城之下突然袭击染干,尽杀其诸子亲随,使得其惶间带五骑逃出,其中应该有义成公主,因为史书后来还有她的记载,还有一个长孙晟——明白为什么称他突厥通了吧。在长孙晟的忽悠下,染干铁了心投降隋朝,杨坚也隆重欢迎,封这位丧家之犬为启民可汗,不久,都蓝可汗又在内乱中被自己人干掉,达头可汗以大突厥可汗自居(怀疑就是他干掉的都蓝),率兵攻打启民可汗,又是隋军出手相援,启民可汗全身而还。启民可汗叩首上表,愿当大隋的狗,世世代代守卫边关,到了炀帝时代,他还要求穿汉服,习汉语,彻底和突厥说拜拜。杨广没有答应,表面上是说没有必要,内心肯定在想,你不是突厥了,那我还有什么玩头啊。

    启民可汗熬到了仁寿三年(杨坚是在仁寿四年死的),爷爷辈的达头可汗死了,有着隋朝做靠山的启民可汗人气暴涨,基本统一了突厥。长孙晟(又是他)持使节,代表隋朝把他送回了漠北。

    罗罗嗦嗦说了这么多突厥的历史,就是想证明其实突厥臣服隋朝没杨广什么事,他的自卖自夸的炫耀之词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最后再补充一点传奇间谍长孙晟的事迹,他和启民可汗都是在大业五年去世的,两位多年的战友泉下相逢应当很快慰,只是到了二十多年之后,长孙的女婿李世民派兵灭了启民可汗的国,活捉了他的儿子,两位老友会不会因此而龃龉。长孙晟和其他的隋朝重臣最后几乎都没有好下场不同,他在杨坚和杨广两代皇帝手中都很受重用,杨广刚登帝位,在杨坚灵前亲自委任长孙晟为内衙宿卫,负责皇宫的安全,充分说明了对他的信任(看来长孙晟是杨广的人?)。隋书中把长孙晟也夸成了一朵花,简直就没有缺点,看来组织编撰隋书的魏征也是个马屁精——当朝万岁的老丈人,还是说点好听的吧。长孙晟之所以担任了隋对突厥的全权大使,也跟他在突厥一箭双雕成名后得到了所有突厥人极大的尊敬有关,突厥人形容长孙晟之神武:“弓如霹雳,马若闪电”。